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7-08-05史超华
史超华
摘 要:“语用型教学”课堂的构建,对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小学语文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教学策略
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小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习语文不仅是语形教学,也不简单是语法教学,更不能被片面认为是语义教学,抽象的语言形式并不是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学会语言的具体使用方法,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并结合语境,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进而揣摩、探讨教学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技能和文学素养,从而达到与教师有效课堂交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把控和运用能力,不断培养语言文化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切实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日常的听、说、读、写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使用语用型教学,总体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科运用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领悟语用型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以知识型教学模式为主,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教学观念,忽视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将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教学不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服务,更要关注语文的实用性,使知识的学习符合实际应用,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理解语文教学的实际目标,适应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才能合理地运用语用型教学方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语用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语言行为能力和心理态度,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平等的课堂环境,淡化语文知识型教学的意识,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主动对话,与自己的思维同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语用型教学中收获不一样的效果。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只有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跟随教学的变革,语用型教学才会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利用语用学理论,充分发挥语言教学功能
语用学将语言看做是人与人、人与世界、思想与事物之间的媒介,它可以交流思想、沟通心灵、转换信息并使人作出准确反应。语用学为语言交流者建立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精神世界,将人类带入使用和行为中的语言领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并不是简单的识字与理解的能力的培养,而是一种精神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语文所培养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独立的人格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这才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语用型教学的意图,合理运用语用学理论,将学生看作语言使用者,而非单纯的语言学习者,结合教学内容的社会背景、语言行为、心理状态等因素,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方面,使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流于表面,充分发挥语言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教师在进行语用型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小学高年级的学段适用性和内容的语用特点,正确理解语用型教学的含义,精准把握语用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使小学语文教学不断优化,从而构建有效的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取得突破,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质的发展,使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因素融入课堂教学,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合理运用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仁增.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J].语文建设,2008(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