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小学古诗教学何去何从

2017-08-05赵莉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意境语文

赵莉

摘 要:与传统的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担任主导者的角色,不仅在课堂中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视野下,小学古诗教学必须做到在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从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以及诗人创造的唯美意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古诗;教学;意境;语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样东西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萌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够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差。但是与现代白话文不同,古诗中所的词汇以及文章的结构对于小学生较为陌生,理解起来十分晦涩,很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古诗课产生抗拒。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到其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正式学习一首古诗之前,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一讲诗背后的故事,比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教师可以讲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故事:“汪伦是唐朝有名的诗人,隐居在安徽径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十分欣赏李白,对其所做的诗非常喜爱。有一次,李白来到安徽,汪伦听闻这个消息,马上写信邀请李白前来观赏‘十里桃花,在‘万家酒店豪情畅饮。李白对汪伦的大名早有耳闻,于是欣然前往,却发现此地没有桃花十里,更没有万家酒店,但是与汪伦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临别之际,更写下一首诗送给汪伦,这首诗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赠汪伦》。”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了简单的了解,对诗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二、加深理解,感受意境

与传统的课程标准不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担任主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不仅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還要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积极创新的能力。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带领学生将诗进行简单的翻译,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内容,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但是,仅仅对古诗有字面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进行翻译。这就要求学生要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感受诗人营造出的意境。比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一课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陆游虽然即将驾鹤西去,却仍然盼望着祖国的统一,虽然遗憾没能看见沦丧的国土得以收回,却坚定地认为宋朝军队一定能够光复失地。“王师北定中原日”,写出了诗人的爱国热血,基调激昂澎湃;而“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陡然一转,将诗人的遗憾,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坚定的信念溢满纸上。这两句诗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十分感染人。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感情,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理解、欣赏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三、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时候需要发挥想象,才能创作出新奇的作品;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蕴,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古诗是一种艺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发散思维,跨越时间和空间,展开合理又新奇的想象。比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意象,篱笆、小路、树、花瓣、孩童、蝴蝶、菜花丛等,根据这些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所看到的画面:在一个春天,诗人在旅途中,来到了新市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住下,新市的风光十分优美,篱笆稀稀落落,旁边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儿飘落下来,还尚未形成树荫。孩童飞快地奔跑着,想要抓住一只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转眼就飞进了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通过想象,学生穿梭了时空,用诗人的眼睛欣赏诗中描绘的画面,对诗的意境和诗人观赏美景所产生的愉快心情也有更深地体会。

总而言之,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让小学生学习古诗,不仅能增强其文学素养,更可以让他们从小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受到古诗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的感染,从而在美的熏陶中成长。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谨记新课标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对小学生欣赏、理解以及想象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09.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出版社,2015(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意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