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年段数学学具操作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7-08-05杨春乐
杨春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从而达到通过操作自主建构新知的目的。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更适合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呢?这引起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低年段学生的学具操作活动,应重视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及组织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数小棒”的活动中,21-5=?教师没有指引而是直接说:“同学们,21-5等于多少呢?自己摆小棒数一数。”会有一部分学生先慢悠悠地从一把小棒里一根一根地取,先数出21根,然后取出5根。在数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大半,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好教学,应提前把小棒捆好。其次,对于有些学困生来说,教师要进行示范如何剪去5根小棒,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直观感受数量变化,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具演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直观材料,促进认识由个别向抽象的有规律过渡,使学生初步形成认知过程的逻辑性。如果教师在课堂当中学具使用不当,给学生过多时间摆弄学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被学具吸引,自己玩自己的,不听老师讲课,严重影响课堂效率,最后整堂课就沦为一种游戏式的活动。例如,在讲授“找规律”的时候,教师准备的提单上需要有规律地涂色,有一部分学生涂完色后就被水彩笔吸引了,一直在玩水彩笔不再关注老师讲什么。又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的教学中,选择小型钟表作为学具,让同桌之间拨一拨,互相说一说是几时几分。结果有些同学乐此不疲,整堂课因而变成拨钟表的游戏课,整个课堂显得乱哄哄的。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阶段,各式各样的学具刚好满足了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学生就很容易被吸引,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利用感官激发感性认识,进而学习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中年段学生的学具操作活动应重视教师的适时调控与学生独立完成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动手操作活动,及时发现生成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讨论与辨析中得到提升。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在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的时候,要求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起。有的学生就会把内角和其他剪下的角拼在一起,发现怎么也拼不好。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拼在一起的都是内角吗?怎样做才会不混淆?你有好的辦法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的问题,采用标出角的符号的办法确保自己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而不是和其他剪下的角混淆在一起。教师的适时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操作中的问题,达到有序操作的目的。又如,在练习中有这样的一个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学生出现的答案几乎都是猜测。有“三个角”“四个角”“五个角”等不同的答案。这时候,虽然没有剪刀,但可以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动手画一画,试试看,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结论。于是,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之后找出不同的画法进行展示。如图:
通过直观的展示,学生体会到剩余角的多少和剪的方法密切相关,而不是由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剪。由此,学生学会在直观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增强了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三、高年段学生的学具操作活动应重视学生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
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探索,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沿着高进行剪拼,有的学生任意剪开拼接。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剪拼讨论,发现一定是要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出错的学生因此会关注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新知,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又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用一些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框架。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要做成一个长方体,对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有哪些要求?”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再通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长方体的框架就是要考虑棱的特征。教师为各个小组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有的小组在搭长方体框架的时候会发现怎么也搭不成,总是少一根3厘米的小棒,多一根9厘米的小棒。于是,有人提议,可以用剪刀把多出的9厘米小棒剪6厘米就可以得到一根3厘米小棒。这个组的长方体框架竟然搭成了。像这样,教师设计的错例展示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改变了教师提供的学具,使之符合长方体棱的特征,显示出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总结的结论,相比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撞击思维、整合知识,相互启发,使思维得到质的飞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丰富、更全面。
总之,学数学的本质就是“做”数学。如何才能“做”好,教师需要组织教学,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会真正发挥学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庆丽.小学数学如何优化操作活动[J].新课程,2007(8).
[2]梁伟.小学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