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7-08-05张金峰
张金峰
摘 要:课堂有效性是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被广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广大一线教师都各抒己见,并结合自身所在的实际教学环境而进行诸多的尝试。小学科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被重点关注的学科,因为科学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同时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还是学生未来初中阶段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可以说,做好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科学教学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被十分认可的一门学科,科学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科学教学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该给予自身的教学工作以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学科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很高的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长久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仍旧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科学课堂上仍旧沿用着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兴趣,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兴趣的流失。
基于此,为了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认识到造成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科学学科本身独有的趣味性特点,调动学生科学课堂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部分知识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物理中的浮力的概念相关联,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只是讲述了浮力知识部分很浅显的内容。笔者在这部分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摒弃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发掘。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中所列举的各种现象去发现所有现象背后的规律——浮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设定一定的问题来作为引导。如学到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笔者就问学生“水和海水哪个浮力更大一些”,有的学生就回答海水的浮力大,然后笔者反问“为什么海水的浮力大”,学生就回答“因为海水是咸的”。在学生的这个回答之后,笔者没有立刻向学生说明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去学习“浮力有什么因素”这一节的内容。
在这部分后续的章节内容学习中,笔者都沿用这一方法,以问题作为引导,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行去发现问题的根本。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掌握。
二、尊重个体性差异,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必然会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一客观性的差异,这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维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举措。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情况、能力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合理的目标驱使之下进行积极的学习。过高的目标必然会让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而过低的教学目标也必然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方面进行有效的分层,让学生能够以最为舒适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获得最佳的知识学习体验。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自然科学可以说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学问,它的浩瀚和广博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特点,教师应该在小学阶段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一方面随着学生视野的拓展学生会更加叹服于自然科学的广博和奇妙,另一方面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承载量大和灵活多变等特点,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教师还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便获取大量的科学知识,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學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更为轻松的方式、更为舒适的感受获得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