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7-08-05王成军
王成军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习惯。
一、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观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特点,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帮互助,为了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努力。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起点,研究学生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唤醒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例如,桂林山水有哪些独到的美,有哪些感悟,这种美是如何用词语、句子和段落等表达的?这些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的,也是当前语文课堂所欠缺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为人师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学生是否喜爱阅读与其教师是否热爱阅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不仅能够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涉猎群书,用丰富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尽情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师可以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譬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走进新课程》等教育类的书籍;可以选择文学经典之作,譬如《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等,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可以选择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譬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身心特征;还可以选择阅读一些休闲类的书籍,譬如《读者》和《教师博览》等,以发掘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深入研读文本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在讲授阅读课程之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读课文,深入地分析、研究和解读文本,从而形成相应的阅读认知和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是以人物名字作为题目的,着重讲述了詹天佑一生的重要事迹——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必须深入地研读课文,明确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课的重难点包括哪些、作者的思路如何、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等等。教师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认真梳理文章的知识点,才能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才能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并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内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这就需要经常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丰富阅读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有效弥补学生阅读量不足的缺陷,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图书角或者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再次,运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例如吟咏、朗读、默读、齐读等。此外,在阅读中还可以适当地插入说唱或者表演,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放松心情,获得愉悦感。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翠鸟》这一课时,他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翠鸟?能说一说吗?”这位教师扫视了一圈,只有一个男生举手。这位男同学站起来与大家分享了许多关于翠鸟的知识,教师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就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位学生回答:“我从课外书上看到了一些,昨天回家上网也搜集了信息。”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多看课外书不仅有利于增加科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既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也可以启发学生運用教学中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和相应的阅读能力,想必他的内心世界也是空洞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6):160-161.
[2]陈永旭.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6(2):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