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
2017-08-05何卫民
何卫民
摘 要:语文作为自小学至高中的必修科目,是对学生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培养的学科,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认知、培养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学生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当今教育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指出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阅读能力;重要性;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无法培养学生真正融入文章,以作者的角度深入理解,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阅读,顾名思义既要阅览文章,又要通过读的方式深入理解,渗入感情。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自己授课为主,却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阅读教学提高重视,突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必须通过大量阅读的方式搭建学生的语言体系和认知体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阅读书籍对文学修养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论是语文课本,还是中外名著,都饱含作者的良苦用心,充满人文情怀。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能学习书中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的时期,记忆能力强,同时也是最好的思想塑形阶段。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的提高,从而间接提高語文水平,因此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阅读教学方式的策略分析
(一)注重循序渐进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力,只有坚持阅读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仅仅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多遍朗读课文并不是明智之举,这种方法过于僵硬,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枯燥反复地阅读相同的课文只是徒劳。因此,教师应布置较为灵活的阅读作业并因材施教。在人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老舍的文章,例如教师在讲授《猫》时,不应任务式地让学生进行机械阅读,而是将老舍相同类型的文章关联起来,通过课后阅读或者课堂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老舍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在大量的阅读中找到作者的写作相似点,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相同作者多篇文章的串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便会带着好奇心主动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从中达到循序渐进阅读习惯培养的目的。
(二)实施兴趣教学,加大课外书籍与课本的结合
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但是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却思想不集中,情绪低落,导致课堂气氛压抑。以小学古诗词为例,小学生对古代文言的理解能力弱,尽管教师备课充分,课堂上的教学绘声绘色,但是学生却依然没有热情。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课前教师总是让学生多遍朗读,并思考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内涵。对学生而言,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局限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被动式的思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将阅读作为一种强制任务。在教学类似的古诗中,教师可以采用间接导入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让学生逐渐理解诗词,通过作者的其他诗词,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课前可以让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翻译文本,并与诗词逐字逐句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对于学生存在的疑惑,应通过课堂解答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将教师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是兴趣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对症下药,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提高阅读积极性。
(三)培养多样的阅读方式以及以鼓励为主的阅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为:先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局限于回答相关的问题中。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处于教师支配的被动局面,而是应该通过阅读主动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旁征博引进行引导,最终得以解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时,不应将自己的主观臆断所设计的问题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相反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且通过相互交流、自主阅读的方式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在教师的旁征博引下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侧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个性化培养,在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喜红.抓关键词:提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程秀.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J].赤子(上中旬),2016(22).
[3]章孝丽.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非连续性文本”[J].语文知识,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