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学”“自治”“自动”“自问”研究
2017-08-05耿丽清
耿丽清
摘 要:小学生刚刚开始走入校园学习,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且数学课程的内容也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在课堂上完全依靠老师的讲解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而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没有很强的自律性,不擅长依靠自己进行课程的预习、自习和复习,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因此,主要从“自学”“自治”“自动”“自问”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希望可以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性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学;自治;自动;自问
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都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中,对于教学活动参与性不强。在新的教学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学”
“自学”是一种学习能力,纵观历史,很多科学家和成功人士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他们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知识,使他们不断发展进步。小学低年级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并不适合进行自主学习。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具备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此时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自由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订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在开始学习之前,教师要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加以强调。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概念和计算过程的准确性,这也是学生自学时所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互相配合,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避免学生因不清楚学习目标而进行无效学习,还要避免一部分学生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这都是要格外注意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治”
现代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里的四个老人和父母一共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也使得很多孩子并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或者是在家里习惯了做“小皇帝”“小公主”,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规律性和纪律性的学科,容不得一点马虎,这时学生的自制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很多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反映学生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时无法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学教师完全把学生当成孩子来哄,而没有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进行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适当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制订一定的目标,展开自我监督,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动”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需要完全依靠教师来推动。如果教师没有安排作业或者考核任务,很少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很多教师安排作业后甚至需要家长签名证明学生是独立自主完成的。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缺乏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未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课后作业和自学任务的布置上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爱好,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完成这些任务。另外,可以适当地制订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去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加“自动”。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性格比较内敛,遇到问题更愿意自己埋头苦想,却不愿意向老师提问,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敢地站出来,对于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问。同时,也要促使他们向自己提问,经常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是还没有学会的,在此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并告诉学生遇到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时要及时向老师提问,尽可能地掌握全部数学教程要求掌握的知识。“自问”不但要求学生对教师提问,同样也要求学生向自己提问,只有积极地求教并且勤于反思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并没有很好的自我掌控能力,并不知道如何在学习中展开“自学”“自治”“自动”和“自问”,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2]俞子夷,朱晸旸.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