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翠竹文化”渗透到品德课教学中的探索
2017-08-05郭壮鹏
郭壮鹏
摘 要:校园文化如同空气一样包围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熏陶和教育。近几年,在国学进校园的大背景下,探索以“翠竹文化”这一学校特色文化为引领,努力实践把“翠竹文化”特色渗透到小学品德课教学当中,共同促进班级管理,进而开辟了学校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校园文化;翠竹文化;品德;班级管理
中华民族对竹有着很深的情结,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震动西方科学界的辉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中称,中国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就教育而言,竹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是一脉相通的,我校确立以“绿翠荫校园,竹品塑人生”为办学理念,正是体现现代教育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校以文化引领,坚持德育先行,“以竹品育人”的理念,把学校核心文化理念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使文化因素发挥出育人效果。特别是把“翠竹文化”这一校园文化特色与品德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也让“翠竹文化”渗透到德育实践中,使品德教学在学校文化的驱动下,焕发出新课程改革后鲜活的课堂活力。
一、赏竹之美——净化学生心灵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倡:“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旨在使学生逐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此,我探索以翠竹为载体,在品德课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1.竹装点大自然
我们知道,竹叶纤细晶莹,竹枝修长摇曳,竹竿挺拔傲岸。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一片茂密葱郁的竹林,为大自然增添一分绿意。在品德教学实践中,确立了“跳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自然”的思路,让学生亲历其境,透过欣赏竹之美,体会自然美、感受社会美,从而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例如,在讲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春天来了》单元时,我设计了“春天在哪里?竹子在哪里?”的系列活动,活动包括“春天的约会”“为竹子留影”等。通过郊游踏青活动,学生感受到竹笋破土而出,竹子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哪怕被石头压着,也能拔地而起;他们感受到竹子显示其强烈的进取心,哪怕困难重重,也要勇往直前,节节向上。
2.竹与传统艺术
竹诗、竹画、竹乐都是中国竹文化的艺术符号。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以竹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品德教育的生动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寻根问祖》单元时,围绕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贡献的教学目标,我组织学生开展“竹之寻根旅程”活动。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分别确立“竹诗词”“竹书画”“竹管音乐”“竹雕”“竹竿舞”等主题,围绕各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组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工合作,或搜集资料,或整理加工,或制作汇报材料。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在汇报大会上展示学习成果。最后评选出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志趣,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翠竹文化”氛围。
二、以养竹之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倡“愉快、积极的生活”,旨在使学生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通过将“翠竹文化”教育渗透到品德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竹马之友
竹马之友是指儿童时期结交的朋友,象征最天真无邪的友谊。小学生正是一群处于青梅竹马阶段的孩童,这个阶段建立起的友谊是纯洁、真挚、难能可贵的。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和小伙伴》一课时,“竹马之友”的灵感,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方案:首先,我生动地讲述“竹马之友”的典故,通过图片形式,呈现古今孩童玩耍竹马的情境。其次,请学生上台大胆地从多角度介绍自己,课后让学生亲手制作数张“友谊之卡”,利用竹签和竹叶,在卡纸上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且写上祝福语。最后,把这些卡片送给自己最好的伙伴。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与小伙伴交往中要互相理解与尊重,鼓励他们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培养他们与人和谐相处的积极态度。
2.虚心有节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竹子的写照,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赞美。世人爱竹,不单爱它的隽美,更爱它的高洁。它那中通外直的虚心、它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它那“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的信心,都是我们为师者追求的育人理想。在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以竹为例,以竹修德。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寻找竹子某一优点,然后对比自己,说说自己是否也具备这个优点并说明原因。学生积极行动,在细致观察竹子的同时,也认真审视自我,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3.蓬勃向上
在讲述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課时,我以故事“泥土中的小生命”作为这个单元的开篇。学生听后都感慨竹子在生命初始阶段的忍耐和坚毅,也敬佩竹子在成长高峰阶段的拼搏和进取。我及时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竹子能够做到一天长高一米呢?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竹子在土里的时候,把自己的根扎得很深、很广、很牢,出土后就可以厚积薄发,得到维持生命蓬勃向上的不竭动力。学生深受启发,明白想要茁壮成长,就要打下厚实的根基,从小开始保护身体、爱惜生命。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赋予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小学生在学习中生长、在生活中发展、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挖掘竹子的内涵和育人资源,倾力打造以“翠竹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将它渗透到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探索以“翠竹文化”为内涵的独特教育教学方式,在全校师生的心田里增添片片新绿。我相信:校园里“竹韵”会更浓,会涌现出不少积极向上、虚心有节、宽容助人的小竹笋……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