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2017-08-05黄婉贞
黄婉贞
摘 要:通过分析班主任在德育中与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几方面产生的关系对德育实效性进行探究,以期通过有效的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德育现状
(一)德育比重较轻
德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但是通过调查走访,笔者发现教育各方主体对德育的重视度远低于学生课业成绩,也就是说在现行环境中德育作为一门课程被安排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还有待提高,低年级德育主要是由班主任通过日常教育完成,思想品德课往往被学校和教师忽视,这是新课改之前课堂计划教学留下的“残骸”,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学校通过以往积累下来的办学经验对教师教学计划进行监督审核,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导致德育的落实程度较弱,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绩效,而这种绩效考核的评审方式往往缺少德育教学成果部分,因此德育在整个教学设置中比重较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德育应占首席之位。
(二)德育过程理论多于实践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书本理论往往多于实践,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造成:首先,教师德育专业能力不足,老教师凭借自己以往的带班经验进行德育教学,这种方式已经与现阶段新课改要求脱轨,新教师在学校接受的理论知识较多,但是经验不足,因此在学生德育教学中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轨的情况;其次,考虑到诸多客观条件和主观意志,很多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设置中遇到阻碍,一方面,有的家长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教师某些教育对学生的智力提升起不到帮助,产生消极配合的情绪。另一方面,在客观条件下,班主任进行德育受到环境和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有些课程环节只能依靠多媒体讲述,实践性较弱,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实践性作业也由于缺少监督,很多学生应付了事。
二、德育实效性研究对策分析
(一)提升教师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针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差这一点,教师自身与学校都应采取一定措施,就学校而言,学校应当选取时机针对新、老教师德育教学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培训,针对老教师的实际问题,学校应当增加新理论性成果的宣传,让工作经验丰富但与现阶段新教育理念脱节的教师吸收新思路,创造新思维。针对新教师,这些教师思维较灵活,主要是缺少工作经验,学校可以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校要利用這些教师身上的发光点进行培养,还可以举办新老教师交流会,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经验,与此同时,新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理念与有经验的教师沟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二)宣传德育重要性
要将德育落到实处。首先,提高家长和学生对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例如:召开“争做文明小主人”的主题活动,在班级召开动员会,为学生提供建议,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家长辅助学生完成公益活动,之后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参与了什么活动,说说自己参与的过程和体会,今后应当怎么做,同时让家长意识到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学习到责任、关爱等社会正能量,为接下来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打基础。这种活动能够借助家长的力量辅助教师开展德育,让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还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道德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德育多元化教学
道德教育不应当拘泥于某种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当下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性的机会,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班主任引导学生寻找“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通过搜集素材在班里讲述这些人物的光荣事迹、讲述自己身边的德育故事,再结合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实际说一说大家应当怎样做,这样做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教师还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收集有关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要想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创新性的活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和家长逐渐重视道德教育,让孩子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笔者期望通过本次研究让德育逐渐被更广泛重视,为广大小学班主任提供教学上的借鉴与参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曾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1]马玉辉.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5(11):8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