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2017-08-05肖秀峰
肖秀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德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德育水平,要求小学按照实际发展情况实现德育,扎实稳步推进小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展,加强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策略
德育主要是以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水准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与行为习惯。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小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小学生的德育,小学生的是非观念相对模糊,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其进行德育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更新德育方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许多先进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逐渐深入德育理念的研究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积极更新教学观念,适当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最佳的知识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時教师应该对周边动态进行准确了解,详细观察学校中的各种典型案例,运用恰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例如:如果是普遍性问题,如学生缺乏自信或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话剧表演等方式,使其重塑自信,体验学习的乐趣,充分意识到不当的行为方式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果是上课嬉戏打闹或不听讲等小事情,一旦训诫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使用幽默等方式解决,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品德教育。
二、在学科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渗透德育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将德育工作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通常课堂中的细节会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在教学中不断消融和产生,利用恰当的教学行为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使学生在教学细节中受到德育感染。另外,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识以及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德育活动,如让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帮助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其感受到父母平日的辛劳。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学生的生活场所不只局限于学校,逐渐倾斜于社会和家庭,要想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团结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力量,达到“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使三者形成合力,保证德育工作的全方位性和不间断。从社会层面出发,应该多为学生免费提供参观道德模范科技馆和纪念馆的机会,使学生对德育的标准与目的有明确的理解;从家庭层面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现积极向上的形象;从学校层面出发,打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络等宣传德育工作,拓宽德育的渠道与场所。
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每个人在性格、家庭境遇、专长、先天资质等方面都不同,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在小学德育中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一个孩子一个方案”。例如:部分有家暴家庭的孩子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行为方式或情感认知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实施心理疏导,使其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社会。此外,有些学生资质不差,但天生好动且不爱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在久劝无效后任由其自己发展;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学习自信心也发生变化,这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树立学习自信心,取得成功后戒骄戒躁,既能平静面对失败又能积极追求成功。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属于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在实际中需要更新德育的方式,在学科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渗透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地培养学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继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6):156.
[2]张国豪.论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78-2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