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研究
2017-08-05都晓静
都晓静
摘 要:在研究中以教师心理健康为核心,面对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探究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调节策略,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调节策略
为了保证小学教学综合质量水平,教师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乎教师个体发展和健康水平,对小学教育体系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心理健康维护和调节,正确认知自我,明确小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责任意识,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教育工作中的挑战,进而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同职业角色,强化职业素养
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认同自身职业角色,强化教师行业职业认知,明确作为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享受工作中的快乐,提高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为教师身份而增加幸福感与成就感。同时,小学教师做到心中有爱,这种爱有以下两个对象,一是爱学生,在开展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以及职业观,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职业敏感性,挖掘学生实际需求,以学生间的差异性为核心,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人格,在不断的沟通与倾听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而促进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爱自己,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寻求幸福感与满足感,作为一项重复性工作,小学基础教育在新形势下给小学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明确现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将挑战转化为动力,超越自己,化解压力,将激情和动力带入课堂,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进而实现二者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调节的目的。
二、树立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知
1.认识自我缺陷
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在认识自己后接纳自己,做好人生定位,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认识自我缺陷作为自我认识的第一环节,为之后的自我接纳、形成自我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我缺陷,明确自身缺点与错误,但这绝不是要对自我否定,而是正视自身的不完美,在接受不完美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接近完美,在此过程中学会享受生活,感受小学教育带来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小学教师的良好发展。
2.学会自我评价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反思和总结,针对优点和成绩要进行自我肯定和赞赏,针对缺失和错误,要合理进行否定与批判,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小学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我概念,进而实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
调节。
3.享受自我成功
成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手段,而提高自信心可以实现成功,二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内在联系,强化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为成功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此,教师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在实践中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用文字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描述其过程,在心情烦躁或是过于抑郁时,翻开查看,体会当时的成功感,收集成功的体验与记忆,强化自信心,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创造宣泄方式,强化宽容理解
1.宽容他人
应职业需要和自身心理健康需求,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由于大多数工作时间都处于与人相处的环境中,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而学会宽容正是解决各种烦恼的关键,进而达到解压的目的。对此,在发生矛盾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宽容,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护,关心同事,处理好同事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正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问题,进而达到身心健康。
2.宽容自己
除了宽容别人之外,教师更多的要宽容自己,合理安排生活娱乐时间,发展自己的興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遇到的问题倾诉给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帮助,并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改变生活方式,以达到宣泄或者是缓解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意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完善自己,进而保持心理健康。
本文通过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调节策略的研究,提出“认同职业角色,强化职业素养”“树立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知”“创造宣泄方式,强化宽容理解”等措施,不断完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体系,进而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参考文献:
[1]曾伟林.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8):14.
[2]王蓓颖.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