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学困生现象分析
2017-08-05樊玉娟
樊玉娟
摘 要:学困生是在某时段某学科的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创设环境、寻找优点、培养习惯等多方面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的困难。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学困生;语文;教学
一、低年段学困生的特征
学困生是指在某一时段某一科目的学习上不能适应学校课堂教学,而导致学习成绩与同龄人有明显差距的一类学生。评价一个学困生的评判标准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一段时间内,该生语文成绩低于课标的要求;第二,学生表现出在语文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语文作业错误多或者完成慢,对语言文字反应迟缓等现象;第三,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学习没有信心,不敢表达自己。这三个方面,一个是从成绩的硬性指标上来说的,一个是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说的,一个是从学习心理和情感态度上说的。如果加上“低年段”这个限定,就是指小学1-2年级的学困生,很容易出现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上的各种问题,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该时期的孩子年龄小,才更有可塑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帮助学困生成功脱困。
二、学困生语文能力欠缺的原因
小学低段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以字音字形为主,都是语言文字中应用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东西,并没有太高的难度,所以笔者以为,学困生学习不理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小学生没有太多课堂学习的经验,初入课堂不适应课堂教学的模式,没能及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在学习上受到一两次挫折,或者被父母老师批评几次之后,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第三,不合理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也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學习态度上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困生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最开始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有小的挫折,但是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及时发现,任由问题发展下去,逐渐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越不喜欢学就越学不好。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问题根源,越早解决问题越好,以免时间长了,学生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了。
三、针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和帮助,并不是要把他们完全改变,也不只为了语文成绩的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心态上有所转变,并逐渐适应小学教学模式,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在帮助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具体来说,有些教师习惯把学困生和优等生分开来排座位,学困生通常被安置在教师的最后面,这不仅影响到学困生看黑板、听课,更人为地区分出优劣之别,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穿插安排,不要给学生造成“隔离”的印象;同时,学困生在其他学生中也通常不受欢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态度所影响的,所以教师不要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个学困生,也不要流露出厚此薄彼的感情倾向,鼓励主动帮助学困生的行为,在全班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班级环境,这对于改善学困生的心理自卑非常有帮助。
2.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重建学生对于文学课的兴趣
比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小男孩,他的拼音基础很差,导致他的朗读背诵一直落后于别人,笔者也曾在他的朗读训练方面下过功夫,但是成效不大;后来开始书法学习,我发现他的字写得还不错,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写字时认真专注的态度,还把他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从此之后,我发现这个学生的字越来越漂亮了,渐渐地,拼音和诵读也有了提高,我知道这正是及时鼓励的结果。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暂时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并以此之长带彼之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要纠正学生的坏毛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学困生都存在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习惯问题解决掉,即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暂时脱离学习的困境,也能保证学生长久地坚持下去。所以,教师要从规范行为做起,比如,学习之前收拾好文具,坐下之后不能随意离开,做题之前认真读题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校学习的轨道。
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学困生,也没有转化不好的学困生。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内容是次要的,学习方法才是重要的,而在学习方法上,学习心理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守护。教师要从构建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科兴趣开始,逐步引导学困生适应学校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张洪英.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对策[J].才智,2012(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