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7-08-05刘盼
刘盼
摘 要:3周岁正是幼儿对父母依恋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而此年龄段要进入幼儿园开始崭新的社会化适应生活,这从一定意义上分割了幼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入园分离焦虑便在这时产生了。对小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分类,从幼儿园、教师、家长三个维度来研究应对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班新生;分离焦虑;分析;应对策略
每年的九月份被我们称之为“九月哭潮”,因为这是新的小班幼儿入园的日子,随之而来的就是新入园幼儿连绵不断的哭声。对幼儿而言,剧烈变化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幼儿在新入园的头一个月会出现分离焦虑。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缓解分离焦虑这一现象呢?这是本文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父母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但这里和家并不一样,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孩子心里感到各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这就是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幼儿情绪恶化
小班幼儿入园初的分离焦虑最明显的就表现在情绪的变化上。大多数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闹腾不止,他们会从家里起床开始一直不肯配合,不肯自己穿衣洗脸,有的幼儿“乖巧”地来到幼儿园,但只要稍一留心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和同伴、老师没有交流,面对老师的询问,几乎没有反应,对于幼儿园发生的一切没有兴趣。
2.身体状态的变化
一些孩子在入园初期既不哭也不闹,其实他们正是以这种“不哭不闹”在表现着自己的分离焦虑,我们可以从生理的变化中看出幼儿也在焦虑。部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种种不适应,很容易生病。有的幼儿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大小便失禁情况,一天在幼儿园要换上好几条裤子。
二、入园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
1.幼儿自身的影响因素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身心发育不成熟,所以在心理上、生活上都较依恋成年抚养者,不愿意并且惧怕与家长分离。幼儿入园后在生活上很多都需要自理,如吃饭、穿衣穿鞋、上厕所,而很多幼儿从小养尊处优,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又不敢求救于老师而心情焦躁不安。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交往的经验和能力,很多人入園后也都是独自游戏,缺乏对幼儿园、班级的归属感,格格不入的幼儿分离焦虑情绪更严重了。
2.家庭教育的影响
有些家长过于保护孩子,怕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陪读”,或者很迟才送幼儿入园,很早的时候来接,这会使幼儿不重视入园。而有些家长却与此相反,在送幼儿进入班级时,不管幼儿是否哭闹,立即就走,让幼儿没有调整情绪的“缓冲”时间。
3.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在幼儿因为新的环境和分离焦虑而哭泣的时候,教师一味地安慰只会让幼儿信任你一个人而对你产生依恋,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又或者是对不停哭闹的幼儿不理睬。有些教师为了让幼儿不哭闹,就会骗幼儿说:“妈妈快来接你了,只要你不哭”或者“只要你不哭,我就打电话给你妈妈,然后来接你”,这类行为可能会让幼儿暂时停止哭闹,但是对幼儿的伤害是很大的。
三、入园分离焦虑的应对策略
1.为幼儿入园做好准备
其一,在正式入园前,幼儿园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生活,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使家长对孩子的适应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做出相应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其二,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入园前做适当的家访,耐心倾听家长的介绍,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以便用不同的方式消除不同性格幼儿的焦虑。
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为了吸引幼儿把活动室装扮得漂亮。如装扮一些童话人物、色彩协调,特别强调,为了吸引幼儿不一定要装扮得五颜六色,这样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幼儿园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使幼儿远离害怕、焦虑的心情。第一,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幼儿建立师生情感,让幼儿有安全感。第二,教师可以多开设户外活动和亲子活动,户外活动能让幼儿有不被拘束的感觉。
3.家园合作
幼儿适应幼儿园,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与家长的谈话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的性格、生活习惯等。家长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常规并树立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如:家长要坚持每天按时接送幼儿,这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园习惯。如果连家长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幼儿会更加不重视幼儿园。当幼儿知道他必须要在幼儿园但是并不是回家的时候,即使还会继续哭闹,但是他会有一定的安全感。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期能调整好幼儿的心理情绪,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积极健康的状态下进入幼儿园,对其今后的校园生活至关重要。让我们家园携起手来,共同积极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让幼儿在科学的保教机制下顺利入园。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眉著.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M].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