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生活体验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2017-08-05潘旭鹏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习惯教学内容

潘旭鹏

摘 要:大家通常都有这样一种常识:一旦体验到做某事的好处时,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并成为自己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使儿童有这样的体验,促使儿童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活体验;习惯;教学内容

一、课前生活体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本是体验的沃土。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因此,课前联系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在《远离陋习》课前,我让学生当起“小特搜员”,开展“课外搜查线”的活动,从学校、家庭和社区入手,调查他们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并完成《调查表》;通过查阅报刊书籍,搜集社会上人们存在陋习的资料。由于从身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入手,紧密联系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上不文明现象和感受其危害,为解决重点难点“认识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及其带来的危害”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生活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内化为道德行为。

1.激发情感,引发体验

在课堂上要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合理购物ABC》课上,老师深情地讲述了“三无产品”的一件真人真事:(师边说边出示图片并配乐)某县一家工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据调查,因为患者购买大米时没有看清楚而买到有毒米,食用后出现呕吐、四肢无力、视力模糊,其中一个小女孩抢救无效死亡。同学们,听了这则新闻,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气愤地说道:“这些卖‘三无产品的人真可恶!”“我们不要买这些有毒的食品!”……以生活中同龄人的经历介入课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无产品”带来的危害,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2.创设情境,丰富体验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有着各不相同的体验感受。在《远离陋习》一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资料交流在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有关“吸毒、赌博、迷信”的事例,老师适时出示造成危害的图片。当学生沉静地融入画面时,(播放音乐)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如果画面中的就是你的亲人,看到他们有的处于死亡的边缘,有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我会很伤心,这些不良行为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家人!”有的说:“我觉得很难受,为什么当初劝他们不听,如果他们能改正就不会这样了。”还有的说:“我的感受是既伤心,又痛恨赌博这些行为!”……这时,我发现一个没举手的小女孩眼眶红红的,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中,她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没有第二次!”这不正是我们品德课堂需要的真、善、美吗?我抓住这一感动的瞬间补充道:“是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教室一片沉默,当触目惊心的数字(出示课件)出现在眼前,学生再一次产生心灵的振撼,他们激动地诉说着心声:“我们要相信科学,好好珍惜生命,改掉不良行为。”这一过程,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状态下真实地敞开心扉,获得的内心体验越来越深刻,发自内心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形成要文明生活的意识。

3.引领实践,升腾体验

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在《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课上,在学生认识到书报是良师益友后,为了考查学生会不会在书报上查找信息,老师说道:“邓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小红,她和她家人刚好遇到了一些困难,同学们能不能在书报上找到解决这些难题的资料呢?”在学生进行比赛找资料后,学生主动地交流着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的类似的情况,以及是怎样利用书报解决这些困难的。

又如,在《远离陋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自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创设生活体验活动——在广交会期间,为了宣传文明的广州城出谋献策,学生积极充当“文明大使者”,从自己、家庭、社会多个角度进行创造性学习:有的设计宣传口号,有的设计宣传方案,有的用彩笔描绘出文明城市的蓝图……学生通过课堂模拟生活的体验活动,自然而然地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态度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课后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仅仅依靠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是难以获得的。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于宽阔的生活空间中,主动地实践,积极地体验,从而达到巩固深化。

在《合理购物ABC》一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制定“春游购物计划”。把课堂活动延续至课外的生活大课堂,给予学生自由实践、创造、体验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合理购物,自觉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又如,在《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一课结尾,老师说道:“其实,书报的乐趣和好处还不只这些(板书:……)你们还想知道吗?”从而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看书报,在课外阅读书报的活动中继续探索,自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广阔的生活天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探究,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赖薇.观照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2015.

[2]崔慧敏.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3.

[3]陆鹏娟,杨健.让孩子注意生活细节养成好习惯[J].自我保健,2012.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习惯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