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四会”能力培养
2017-08-05余淦
余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中所追逐的整体目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学生特点出发,循循善诱,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会”能力;教学创新
科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应注重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营造有利于学生求知探索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既能获得数学知识又能掌握数学技能。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要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角,使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
一、引导学生参与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求知的热情,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化抽象为具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数学概念和定律,这是一种通过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的有效方式。其次,为学生创设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小学生表现欲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时,涉及了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如何计算呢?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学生计算的公式,不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研究得出长方体六个面面积相加即为总面积,而六个面中,两两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由此,学生能够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通过推导、简化,学生可以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自然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发现
好的教师不是只会传授知识的教师,而是能够让学生发现真理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动脑筋,发现不了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又不知所以然,这和教学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将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便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自然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而有的教师是因为忽略了学生思维中的智慧火花,导致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被削弱。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争辩等活动引起学生质疑,并主动“退化”为一个初学者,将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错误中检验真理,这样才能够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更是十分重要。
三、引导学生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例如,教学关于计算的问题时,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如下生活中的问题:“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7元零钱,他买了一双83元的鞋子,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爸爸还剩下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17元,爸爸最后剩下的钱是17+37=54(元)。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50-104、98+97、213+101等习题。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全过程,课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学做结合、学说结合、学用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所赋予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从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入手,通过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尝试中发现、探究。创设数学情境是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探索出解题的方法后,不要戛然而止,而是要继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试着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展思维宽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面对一道加减法的应用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验证,寻求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四会”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14).
[2]董长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J].中华少年,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