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领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7-08-05臧树苹张秀华
臧树苹+张秀华
摘 要:探究如何引领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反应思路才最清晰,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高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学习能力。本人认为引领数学学习兴趣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学习。如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们喜欢自己,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课堂上我是大家的老师,下课了,我是大家的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共同研究,一起解决。做到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任性和调皮,平时做到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关心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知心朋友。在学生眼中,尽量做和蔼、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好朋友。和学生经常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距离;在学生取得进步或好成绩时,与学生一起分享开心快乐,让学生倍感温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这样定会使学生动力十足,努力学习,在课堂上,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动机。
二、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并带着兴趣去学习。我们也常常会发现平时觉得很“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他便会玩得十分高兴。因此,课堂上利用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先出一道設疑题:“不用计算,看谁知道6.203×3.4的积有几位小数?”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于是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兴趣。平时多引导学生以动手、动口、动眼、抢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
三、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更有趣味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要慎重选用教学方法。现在是信息时代,每节课前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些教学课件,使学生在上数学课时就像看动画片一样,保持兴趣的长久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进行拼摆、折叠、绘画、测量等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求积公式。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好动爱说的采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欢静的采用发现法。在让学生练习时,结合实际生活去联想。让学生感觉题目更贴近自己,更亲切,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当中,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四、适当的表扬奖励,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应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并且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情绪,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从基础抓起,由浅入深,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可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如,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你很棒等。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以在练习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花”给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就会更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使所有学生都能长时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延长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兴趣是一个长期引导的过程。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及时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