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017-08-05陈美霞
陈美霞
摘 要:开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增强语文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量少,因此限制了农村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等。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书对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体会多种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会表达方法,学会“作文”。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量较少,因此也限制了农村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据调查了解,多数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数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游戏上,极少花时间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一、使学生有书可读
学校的图书室的图书数量毕竟有限,而且有些也不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书。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好书可读,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现在我校已在各班设立了“图书角”,發动学生将家里的图书暂存于班级之中,相互阅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买一本书,看五十本”的阅读量。选好图书管理员管理班里的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名录,给图书编好序号,分类摆放于书柜中,便于学生阅读。同时,利用家长会、校讯通平台鼓励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订一份合适的、健康的书、报、杂志等,使孩子有书可读。建议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自己也要多读书看报,为孩子做榜样。政府搞“送戏下乡”,现在要是能“送书下乡”那就更好了,在假期,满载书的流动图书车停在村子某个地方,定会吸引一群的孩子争相阅读,既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也使孩子不至于到处闲逛,有了一个好去处,安全多了,真是一举多得。只要政府重视,大力支持,相信这个利国利民的做法会很快实现。
二、使学生有时间读书
据了解,很多学生表示除了做作业外,没什么时间读书,可一问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却总是有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老师在阅读初始阶段要善于引导学生“挤出”时间阅读,刚开始,我只要求学生中午、晚上各“挤出”十分钟看课外书,由于时间短,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师随机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阅读的时间、内容等,达到监督的作用。当学生遇上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对阅读产生兴趣时,自然会自己延长阅读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校已经设置了15分钟的“午读”时间,专门朗诵国学经典。要是每周能设置一节阅读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那学生的阅读时间就更有保障了。阅读课要求师生不可来回走动、交谈,使学生能静下心来把书读进去。同时,在周末、节假日少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
三、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
学生带着要求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根据平时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例如,学了《女娲补天》一文后,让学生读一读中外的一些传说、神话故事,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也为《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做准备。在学习《太阳》这一类知识性较强的文章时,书中有许多问题学生很想了解,我先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资料,他们在查找、收集、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许多知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文后,我刚好在学校图书室发现了一套有关动物与发明的科普读物,于是我就推荐学生去看这一套书,学生看后明白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不仅受蝙蝠的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受啄木鸟的启示制成了安全帽、受野猪的启示发明了防毒面具等。为了让学生多读经典名著,我在课室中图书角张贴一份《中小学生必读的100本好书》书目,引导他们读好书。
四、让学生动手读书
读写结合时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圈、点、画、批,它能有效地“以笔促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质疑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中的佳词妙句、精美段落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写感悟可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读到写,以笔促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自然会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持之以恒,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计划,以法律保障大中小学生阅读的时间,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要运用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种需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