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娇宠习惯矫正之我见
2017-08-05王艳
王艳
当下的国情,大多数家庭的模式是“4-2-1”的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妻,还有一个孩子。很显然,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家中地位特殊,家庭生活的重心自然而然就全部都在唯一的孩子身上。独生子女长期受到娇宠,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在我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不及时矫正孩子的娇宠习惯,这不仅会使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还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置了障碍,同时对孩子本人的终身发展更是极为不利的。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有利于施教者在集体生活中对其进行矫正,本文就小学生娇宠习惯的形成及娇宠习惯的矫正谈一下个人看法,以求同仁指正共勉。
一、小学生娇宠现象的形成
独生子女易娇气任性的特点,是由家庭成员的特殊性造成的。几位长辈面对一个孩子,将其视如掌上明珠,整天围着转,即使孩子上学了隔辈老人也放不下孩子,每天中午他们会定时出现在学校的护栏外,隔着学校的护栏给孩子递吃的、喝的,为孩子擦汗……孩子做游戏时还时不时叮嘱什么,真是对孩子呵护备至。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养成娇气任性、自私的毛病。同时,独生子女多数自理能力低下,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独立面对、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差了很多。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自律性差,在管教过程中,不愿接受老师及他人的批评,不是不当一回事一言不发,就是哭闹不停,以此掩饰自己的过错;有些孩子自理能力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会做,如:鞋带开了找老师、衣服拉锁拉不上了也找老师、上课找学具找不到、放学了不会整理书包等;有些孩子更是自私、霸道,如在美术课上忘带用具就随意拿别人的用具用,同学让其归还,以我还没用完为由拒绝归还,当同学要拿回时就动手打人,甚至张嘴咬人。凡此种种,都表明小学生娇宠习惯必须及时矫正。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茁壮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小学生娇宠现象改正建议
(一)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级如同一个小的社会,社会要健全制度才会安定,这一点对当今的小学生尤为重要,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就是小皇帝,想怎样就怎样,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一旦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要让他们知道制度对一个人的约束性,人在社会上不是绝对自由的。教师要以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校规、班规为补充,加强对班级学生的教育、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多么重要。比如,在班级中设置奖励评比台,对懂事、守纪律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奖励,下发小红花、小红果……从而对那些任性、有不良习惯的孩子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使他们不仅有样可学,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倡導自立,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评选“自立之星”等活动,向学生渗透自立、自理光荣的意识。要从小事开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比如书桌、书包的整理。有很多孩子在刚入学时,原来事事都是由家长包办,孩子不会整理用具,于是书桌乱糟糟,书包中的书本、文具凌乱,书本被塞得皱皱巴巴的,铅笔、尺子、橡皮满书包跑……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举止行为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并且能够安置好水杯、饭盒、不穿的衣服、文具袋及书本。并且在整理书包、书桌时,教师根据书本文具大小、软硬分类指导学生安排装入的顺序,使自己的书桌、书包里的用具能井然有序。平时,老师要在班级生活中定期举行整理书桌、书包、摆放文具、系鞋带等活动,培养学生一些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能独立解决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学会自理的成就感,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三)在实践中磨炼,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美国儿童心理学威廉·科克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受挫能力本来就较弱,长辈的娇惯又使这一情况雪上加霜,为了将来有一个幸福成年,必须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如何面对考试失败,如何处理好友间的摩擦,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在这些情况中教师都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可以通过远足、田径比赛、浇花、浇小菜园、给菜园除草等,让学生体会过程的辛苦,体会战胜困难,提高意志品质的喜悦,进而提高抗挫能力。
此外,在班级生活中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推动同学互助合作、友爱相处。总之,在小学阶段努力加强对学生娇宠心理和行为的矫正,为学生的美好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宇梅,郑玉.教育的终极目的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李惠芬.拥抱迟升的朝阳:浅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