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实践性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7-08-05潘卓翡
潘卓翡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与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学会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品德内容,实践性活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就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用生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深化实践延伸活动,务真实内化行动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小学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小学品德教育所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的小学品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习惯,进而不断地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所以学好该门课程对学生今后的素质教育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目前我国小学品德教育课堂的教学状况来看,许多教师还是紧抓教材不放,千篇一律地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自然无法投入到小学品德课堂学习中,既然小学品德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进行实践性活动,给予学生最直观的知识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小学品德学习效率。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用生活打动学生
生活化教学,即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回归于生活中,以生活案例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反映出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领悟道德知识,体会道德素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待新鲜事物都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是他們注意力却难以得到长久的集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使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教材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一起快乐地体验教材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校园的印象进行一个描述,可以是为校园写一篇文章,也可以画一幅画,再或者是通过拍摄校园中的照片来展示校园风采并说明自己最喜欢校园里的哪一道风景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还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品德学习的乐趣,进而打心底里爱上小学品德课程学习,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来迎接随时可能带来惊喜体验的课堂形式。
二、激发学生乐学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
要想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品德课堂学习中,那么教师就必须要提高小学品德课程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小学生的学习状态飘忽不定,要想整堂课都能保持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必须要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展开相应的教学,以此达到时刻保持学生良好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我自己会整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先问学生自己在家中会整理什么,学生会说自己叠衣服、叠被子或者是收拾房间等等,这样便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的思绪延伸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待教材内容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现场举办“整理大赛”或者是“分类大赛”,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后给他们派发小毛毯,接着让他们把毛毯放在桌子上进行叠毛毯比赛,最终获胜的小组将可以获得教师的小礼品,而“分类大赛”就是让学生学会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进行整理和分类,考虑到整洁的因素,教师在开展这类游戏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小卡片的方式代替实物,在卡片中写下物品的名称让学生进行分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快乐,而且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了专业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深化实践延伸活动,务实内化行动
学生学习思想教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教材中所传授给学生的道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使学生能够因此而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所以在小学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政治学习的魅力。例如,在学习“规则在哪里?”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学校门口做红绿灯志愿者,即在红灯亮起来的时候用一根红绳将斑马线拦截起来以此告示学生红灯停,当绿灯亮起之后便把红绳放下让学生过去,以此告示学生绿灯行。
小学品德教育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观念,养成正确行为道德准则的学习科目,利用实践活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仲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刍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
[2]段周发.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生活化素材渗透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5(1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