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2017-08-05王万昌
王万昌
摘 要:小学科学是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往往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获得有效的科学知识,此时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教学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幫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应用实践
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生具有很强的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把握好这样的有利契机,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提高小学生合作学习科学课程的质量,这也是发展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之一。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发现兴趣的调动与否,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关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工作做得比较好,那么相当于为接下来的科学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兴趣基础,为了激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采用巧设教学悬念的方式,唯有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悬念或者疑惑,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进而自觉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本质。
比如,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中的《磁铁》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观地为学生实验演示,将两支条形磁铁用细线拴住,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相斥、相吸的现象呢?”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小学生学习有关磁铁知识的兴趣,经过合作探究,最终将本章学习末的制作指南针实验有效完成,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是一门既注重理论讲解,又注重实验探究的综合性科目,是小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重要科目。通过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其一可以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大自然赋予世界的奇妙和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和意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其二,对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索精神和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科学实验探究是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来的,而有些实验在操作和分析上较为复杂,难以依靠小学生一人的力量实现,此情况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学《电》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制作出一个最简单的直流电路,即利用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简单串联电路,如此可以让小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电路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小学生合作动手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增加一些科学探究的难度,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两把开关分别控制两个灯泡的电路,或者给学生创造电路障碍,让小学生合作排障等,如此,当学生遇到学习的困难后,就会主动组成学习小组,明确学习分工,互帮互助,从而共同实现科学素质的提高,优化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教学质量。
三、组织比赛,营造良好科学学习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某一特殊环境,那么其自身也就很容易被这种环境所左右或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科学教师也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这样一种良好的科学学习大环境。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营造出良好的合作学习科学知识的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科学实验比赛,让小学生自由结合为实验小组,为了夺得实验比赛的桂冠,小学生必定会在课下和课上积极搜集各种实验所需资料,也可能会请教教师,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整体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将本册的几个重点的实验作为比赛内容,让每一个学习小组自由选择参加比赛的实验,比如从“制作生态瓶实验”“制作简单太阳能热水器实验”“设计制作小赛车实验”等中选取,在确定好每一组的比赛内容后,就是学生一展身手、合作共赢的时候了,如此,采用比赛的方式,可以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实验中,在合作实验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良好的科学实验学习氛围生成。
概言之,在发展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理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综合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如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兴趣;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组织比赛,营造良好科学学习氛围,如此借助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念.基于生本课堂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杜世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