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2017-08-05谢建霞
谢建霞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提出来的,意在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及心理学理论基础等展开,避免过分追求生活原型或形式化等,教师要努力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记忆的生活化教學方法,促进小学生数学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数学的教学过程应以提高趣味性,引发小学生自主思考为指导方向。小学数学的教学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努力思考、敢于探索,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教学合一。”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表在现以下几个
方面: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小学生仍处于好奇心强、愿意探索未知领域的阶段。我们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我们要充分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理论结合实践,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一门功课,不能为了学习而学,要将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数学也是这样的。其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通过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但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也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努力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有天才少年学习能力超群,生活中却似白痴的例子告诉我们,会生活比会学习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计算时间、积攒零用钱到速度、距离无一不是数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只有努力学到这些数学知识,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路径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生活化的教学意识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生活化教学意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予生活化教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应对传统的、应对考试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科学地将手、眼、脑相结合,将学习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摒弃机械化验算的数学学习理念。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游戏中同样存在着数学问题,跳绳的同学谁跳得多、谁跳得少;打口袋的同学谁躲得快、谁躲得慢;踢键子的同学谁踢得高、谁踢得矮等。放学了,有的同学想让妈妈去超市买零食,零售上有生产日期,看看有没有过期,价格是多少;如果妈妈给买了两个还是交标着的价钱吗等。马路上跑着各种各样的车,有货车、自行车、轿车,它们的轮子都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货车的轮子特别宽,还多出好几个。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也要得到答案的数学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趣味性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性元素,将学习内容与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例如:五年级数学学到了“容积和容积单位”,课程讲解前,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可以要求学生回家看看装饮料的瓶子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妈妈炒菜用的油呢;爸爸给汽车加油时,加油站的电子表上写的什么单位等。再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学校要将一架钢琴、一套架子鼓拉到会场,你会选择用什么车;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样的车能装下,你是通过衡量哪些因素得出的结论。
4.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将问题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学生都学习了分数,也能理解了五分之五与百分之百都可以表示完整,但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会说我五分之五会做这道题,大家都会说我百分之百会做这道题。那么分数还在哪些方面应用广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学习,进一步唤醒数学学科的活力。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方法,将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努力探寻科学领域的更多未知。只有小学时期稳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教师则以生活化元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8):108-109.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技文汇,2013(2):143-145.
[3]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