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品德教学主阵地,栽种感恩树
2017-08-05江满娣
江满娣
摘 要: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人学会感恩,才算真正有支撑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筋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回归生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家庭的一个个“小皇帝”就诞生了。父母把“小皇帝”放在心头宠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久而久之,这些“小皇帝”就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把家人的宠爱、别人的关心看成理所当然,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和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为此,立足品德这门学科,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田栽种感恩树,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一、挖掘教材进行渗透,让“感恩”在学生心中开花
小学品德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挖掘教材,依托教学内容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小学品德学科,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成为有爱心的人。
1.从教材内容找切入点,为“感恩树”浇水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努力挖掘课本内涵,找准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感恩,培养并提高道德情感水平。教学《新国家,新气象》时,我努力从教材内容找切入点,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在的中国进行对比,让学生树立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因为教材本身就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表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我们充分挖掘课本资料,就能极大地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2.从课堂讨论找切入点,帮“感恩树”施肥
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是教育学生感恩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等,合理调整课堂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听说评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恩教育在课堂讨论中慢慢渗透,逐渐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在《不要忘记》的教学中,我课前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并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抵抗的悲壮故事,再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说出生动的事例,还绘制了图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我也轻而易举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
3.从课外拓展找切入点,看“感恩树”开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还要延伸到生活這个广阔的大舞台。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时,我从课程基本理念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及时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观察身边环境的现状,让他们调查环境“脏乱差”的原因,了解社区居民的感受,访问环卫工人的看法;并撰写倡议书,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号召学生主动植树,使“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此类活动课既不占用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还加强了学生感恩自然的教育,使学生心中蓄满深深的感恩情结,真正领悟“爱”的真谛。
二、模拟行为回归生活,让“感恩”在学生心中结果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模拟感恩行为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更具体、更真实的方式,它能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更有利于促进他们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我们要注重模拟感恩行为,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完善自身的素质培养。为了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不易,我让学生从家里每人带回一个鸡蛋,并在这一天当中保护好这个鸡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伟大,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而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这种模拟行为,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教学过程变得活跃起来。而这种内心情感的丰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无法达到的,只有在模拟行为的过程中,才能渗透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感恩之情,懂得理解、宽容和关爱。
总之,我们想方设法在学生心田播撒感恩的种子,用心去浇灌、培育、呵护,总有一天,一朵朵绚丽的心灵之花,一定会在“阳光”下欣然开放。
参考文献:
朱文峰.小学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