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2017-08-05申英
申英
摘 要:新课程呼唤重构师生关系。介绍了如何运用陶行知思想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新课改;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要以生为本,民主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导。在实际教学和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一、重视情绪管理,培养学生自我认识
陶行知说过:“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愤怒、悲伤都是人的内在感受,如果这些情绪连续出现就会对人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时候会严重破环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
当学生犯错时,有些教师会严厉训斥学生。他们眼中只有孩子的缺点。学生受批评心里当然不开心,情绪低落或许还会抵触情绪。教师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教师要有效控制情绪,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自信,肯定学生优点,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学生交流,认同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自己现有的读写能力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新课程,学习新知识。除了加强个别辅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然而在课堂教学辅导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自主探究的形式。如果把学困生分在一组,这些学困生根本无从下手,再或者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困生分在一组,如果不降低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形式很难进行下去。
教师自身掌握的学习方法越多,传授给学生的越豐富,就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就会更喜欢和老师交朋友,也就越容易形成师生的和谐关系。如果我们在讲授完知识点之后的习题练习部分,选择一些简单的填空题和问答形式帮助学生来记忆书本概念知识点,同时采用选择和判断题,综合利用重新记忆和再认记忆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知识点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运用成功教育,发掘学生潜能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眼中的“坏孩子”,都是些上课不守纪律,成绩达不到基本要求,德智体各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坏孩子”在我们的课堂和学校工作中随处可见。
比如,一些学生很调皮,上课经常多动或者讲话,他们不想读书,觉得读书又苦又累。
这些 “学困生”需要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用接纳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同时做好学困生的心理工作。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最优化地发展每一位学生。
四、为人师表,提高学生自我修养
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以身作则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要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思想,要让学生敬佩自己,并以自己为榜样。
比如,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提出疑问的,教师自己也要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环节;要使学生热心同学,乐于助人,教师就要自己和学生一起劳动,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班级和帮助同学的快乐;希望学生发挥想象力装扮出美丽的教室,教师也要补充些美学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和鼓励学生。
五、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出现不少问题,甚至在学习的时候出现了机械记忆、死机硬背的情况。在批改一些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学中没有强调可以一题多解,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情形讨论。以上的情况,其实反映出学生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这样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帮助形成和谐轻松师生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唤起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调动已有的学习策略去解决问题。比如,选择难度合适的课时,给学生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中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学课本知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促进整体成绩的提高,使学生和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崇高和伟大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正在工作岗位上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来接触学生,吸引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真人”。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构建真正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和谐师生。
参考文献:
韩金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