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趣味性策略研究
2017-08-05姬连凤
姬连凤
摘 要: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儿童教育的广泛性,而美术作为一门激发学生创作潜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课程,如今更受关注。但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跟国外相比还是缺少一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力,学生在创新上普遍缺少一些自信、勇敢和主动。因此,这就需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趣味性;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美术课堂的创新也在不断进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指出:“通过学习美术,学生应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在这方面我国的老师都应该为此一试,通过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策略分析如以下几点:
一、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美术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可理解的范围,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一些东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如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热闹的小森林,学生分别扮演树、蚂蚁、大象、小花、小草等角色,利用投影等设备从视觉上给予相应的环境呼应,音响给予听觉上的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好地把握、体验角色感情。然后老师再设置一些情境,如森林中突然发现一块面包,小动物们会怎么办,如果出现矛盾又怎么解决;突然森林刮大风了,小动物和小树林们又怎么处理等,这些应对方式让学生依凭自己的感觉走,通过角色扮演来找到各种感情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官能动性。但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不会很快就立竿见影,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坚持。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要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情境体验结束后学生互相分享心得,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尝试下一个情境创设模式或其他的教学方式。
二、适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来增加感情色彩外,老师的适度引导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年龄阶段比较低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但由于他们此时的思维模式都比较直观,且知识受限,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他们尝试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大量的科学引导。如在带学生体验各种美术活动时,可以为他们讲解一些名作,为他们分解每个结构部分,让他们对此有个大概了解。再如,在他们初次尝试作画的时候,可以先为他们介绍一下每个工具、材料的名字、作用以及使用方式,再为他们展示一幅范作,这就足以激发他們的创作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各个材料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可能会由于过分的热情而忽略老师的引导,直接用材料在画板上乱涂乱画,甚至破坏其他同学的作品,老师需要用告诫的语气来告诉该类同学,并且帮助他们再一次了解相关工具、材料的使用。
三、设置多个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美术课堂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堂,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动性和好奇心。在理论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为什么”“是什么”;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同身受学习到“如何做”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践课,学生的各项潜能、能力都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实践课对于美术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首先,对于老师而言,为了能够给学生呈现更好的画作或者上课所需要的视频,老师应该多利用网络去搜索一些相关的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且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放在网上跟其他同学进行互相交流,放映在教室供学生一起欣赏和探讨。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为了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老师可以让学生四五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在中间放一个玩具或其他物体,让学生围着这个参照物做成一个圈,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觉来对其作画,结束后互相交换作品并进行探讨。然后老师再做以总结,对每位学生的画作都进行一些程度的点评,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取得进步。实践课堂对于学生的作用特别显著,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老师应多注重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并及时给予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是非常注重人文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课程,且实践操作性适合小学生好奇能动的天性,因此,应在学生的这个阶段抓紧对于他们的美术教学。但老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一定程度的正确引导,教他们认识各种材料等作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尝试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情色彩,把握住学生不同阶段的性格和学习动力,整体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陈爽,李晓红.我眼中的小学美术欣赏课[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