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与生活
2017-08-05李超
李超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界权威人士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他的观点是,数学教学过程的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联系,用真实情景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最终得到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不能根据实际的生活例子给学生讲解,结果使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或者只是会简单地运算,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加以运用。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不能真正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很多小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一、学会观察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在数学的讲授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和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相联系的,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思考。一般来说,当教师讲解比较复杂难懂的数学运算时,如果用直接简单的算术方法教给学生,通常学生得不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或者一头雾水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对其进行引用。
例如,教师在讲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小明同学去超市买东西,他要10本算术本和12本写字本。老板第一次给他拿出10本算术本,第二次又拿出一捆15本的生字本,然后从中抽出3本以后再给小明。问题是:小明最后一共买了多少本子?应该怎样作答?其中一位学生列出的式子是这样的:10+12。那么,教师就可以问,应该怎样才能算得更快更准呢?像上述小明买本子的时候,10本再加上一捆15本,就是25本,然后再减去抽回的3本,就是22本。这道题明明是加法的题,为什么还要减去3呢?教科书中所说的“如果多加了就减去,如果多减了就加上”这样的数学定理,如果让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难懂,但是当我们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进行联系时,学生就能非常容易理解了。
二、将生活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比较具体的,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目的,通常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比较抽象的计算知识,然后再运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习题,有很多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现实生活中比较真实活现的教材引入到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出一定的调整,有了这样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然后通过熟悉技能,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比如,当小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以后,为了加深对该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让他们算一算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或者计算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以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通过这种身边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的热情就会变得高涨起来。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答有关游乐园中收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计算,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某单位组织老年人和小朋友去公园游玩,其中安排老年人是25人,小朋友150人,教师3人。售票员是这么说的:“成人门票是每个人30块钱,学生每人15块钱,如果是团体30人以上的话每人20块钱。”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集体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购票方法。不同的学生做出了不同的设计:
学生A认为全买团体票比较合适:(25+150+3)×20=3560(元)。
学生B觉得不应该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
学生C认为应该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5+3+2)×20+(150-2)×15=2820(元)。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數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郝芹玲.浅议小学数学与生活[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
[2]鲁丹.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4.
[3]罗朝阳.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J].读与写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