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7-08-05何岳山何伟云

新课程·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策探讨成因分析

何岳山+何伟云

(1.古浪县第四中学;2.古浪县第一中学)

摘 要:无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升华期都可能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产生“高原现象”。重点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高原现象”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原现象;成因分析;对策探讨

1977年心理学家Ference最早从晋升角度提出“职业高原”这个概念,1981年Veiga从流动的角度进行了解释,1988年Feldman和Weitz从责任的角度重新定义。Fessler在相关研究中,把教师职业生涯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国内学者一般按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六个时期,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1)新教师的成长期,对事业怀着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新思想、新观念,学生易接受。(2)专业化教师的成熟期。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模式化,教学质量稳定,外部评价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相当多的教师出现囿于经验的故步自封,教育教学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在“高原”上“徘徊复徘徊”,定型为教书匠。而另一部分教师能够敏锐地觉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及外部积极因素的作用,就会突破“高原期”。(3)专家型教师的升华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得到全面升华,产生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是当地有影响的名师,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无论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成长期、成熟期、升华期都可能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产生“高原现象”。

一、成因分析

课题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学区校共112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本文走访了解,根据数据的统计,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方面

1.教师工作环境单一,工作强度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职业情感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步萎缩,产生厌倦情绪,是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主因。当前教育布局调整中,寄宿制学校增多,安全压力大,大多数教师一般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2.时代在不断变化,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也要不断更新。然而,这种更新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过程。如果融合跟不上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必然造成教师的“高原现象”。

3.古人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一些老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当,或承袭太多的世俗功利色彩,导致前进动力缺失。如自大者感觉大材小用,因此心理失衡、牢骚满腹、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常把问题归咎于他人;自小者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做事缩手缩脚,工作无起色,信心下滑,真正的能力被一点一点丢弃。

4.“高原现象”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频率”高低,“疗效”好坏,与教师的个人人格缺陷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单纯,主要是面对学生和家长、领导和同事、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以及社区邻里。教师工作中容易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及时做出心理调节,否则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如易发脾气、交往退缩等,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二)组织方面

1.一些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尊重,干群关系简单而淡漠,学校制度多、全、严、狠,将教书育人的工作等同于工厂的技工,让老师传授知识的报酬等同于计件工作量,与教师工作付出不成正比,影响教师的心理预期。

2.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下,许多教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他们害怕承担革新带来的风险,不愿变革,前有领导看路,自己只管低头拉车。此外,学校中的论资排辈等现象,使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积极性下降,失去前进的动力。

3.在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管理上有能力、有办法。当晋升完高级教师或者学校人事安排调整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担当重任的热情锐减,在教师队伍的发展中难以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反而对年轻人的业务进步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士气。

(三)社会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变迁,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作用时间也来越长。

2.教师职业的待遇,有同省临近县的比较,同县的县城、其他城鎮和乡村的比较,以及同县的山区、川区的比较,对教师有影响。

3.乡村学校过度社会化,“教书育人”之外的“闲事”比较多。

二、对策探讨

对教师职业生涯中出现的“高原现象”,不仅会对教师本身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进一步殃及学生,破坏整个教育的和谐气氛,所以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当然引起“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维度的,解决时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一)个人方面

1.工作热情来源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和情感、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更来自于他对教育的美好体验和幸福感受。我们谈到学生的学习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教师有“兴趣”,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工作热情。

2.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是有源之水。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具备新的理念、知识、能力、技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及时补充到新鲜血液,让新鲜的内容激活日趋慵懒的脑细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走出“高原现象”。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才能“脱骨换胎”。科研要立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把低层的经验升华为高层的理论。一定要勤于动笔,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来,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得失,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也是突破“高原现象”的关键。

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提高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组织方面

1.学校的管理者要适时制订出学校新的奋斗目标,把这种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师个体,让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教师看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和存在的不足,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从而就会产生进取的动力。

2.学校要帮助教师分析出专业发展的方向及可能性,要明白教师最需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发展。

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都热切盼望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学校要经常创造机会定期组织教师走出去。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教师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会产生一种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

(三)社会方面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实惠”多,深得人心,应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全社会也应该进一步提倡尊师重教,给教师“减压减负”,还教师一个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只要每个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及外部积极因素的作用,就能够快速度过“高原期”,重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在职业发展历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马远,凌文轮,刘耀中.“高原现象”现象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2][美]Ralph Fessler & Judith C. Christensen教師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林长华.职业高原的结构与测量[J].湖湘论坛,2007(4).

注:本文是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高原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GS[2015]GHB135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对策探讨成因分析
小学体育足球训练的问题与对策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