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生命对话,激活语文课堂

2017-08-05徐世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关西孔乙己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學生、教师、教科书编者,都是具有生命个体的人,而文本则渗透出作者对生命的感知和参悟。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一种生命上的沟通,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从这一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生命对话,以此激活语文课堂。

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进行生命对话,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温度与活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交融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这就强调对话的主要参与者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平视的。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教师只有俯下身子,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适时加以引导点拨,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一次,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刚一提到王维的名字,笔者就听见有一名学生小声地叫着“维哥”,惹得许多学生捂着嘴笑。此时,我真想当堂批评他。可我还是马上平静下来,他们或许只是耍贫嘴罢了,心中所想的绝不会是那种具有神奇特效的“伟哥”。我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刚才我听见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喊大诗人王维为‘维哥,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呀!在唐朝,有些地方把父亲也称作‘哥。如《旧唐书》中就记载有唐玄宗曾称他的父亲唐睿宗为‘四哥。就是按照现在的说法,‘哥也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因而,我们无论是把王维看作父亲,还是兄长,都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尊敬和爱戴。正所谓亲其人,爱其诗。我想,‘维哥听了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他一定会说‘兄弟,哥喊你回来吟诗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近王维,走近《使至塞上》这首诗,去感受一下‘维哥的魅力,好不好?”同学们大声地喊道:“好,维哥,我们来也。”整整一节课,同学们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孩子的答案没有绝对的错误。请让我们俯下身子,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真诚体验他们生命个体的回响。

二、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心灵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探寻文本的内核

文本是作者生命的倾诉和延伸,作为涉世未深的学生,有时难以深入到文本内核,触摸作者的心灵。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巧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深入到文本深处,才能触摸到这种独特的生命张力。

学习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笔者为了让学生们理解鲁提辖嫉恶如仇的英雄本色,便向学生们发问道:“同学们,鲁提辖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他用正义的力量,阻击着罪恶。他用慷慨的胸襟,彰显着善良。此时,你想对鲁提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说:“鲁提辖,你真是太伟大了!”“鲁提辖,你是真正的纯爷们!”此时,一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镇关西不该被打死。”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马上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

我示意让这名学生继续说下去,他说:“镇关西只是强媒硬保,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让金翠莲做他的小妾。可他大老婆不同意,将金翠莲赶了出来,还让店主人追要典身钱三千贯。鲁提辖只是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空口无凭,怎么就把镇关西三拳打死呢?”这位同学的发言一结束,就引来一阵赞许之声。

看得出,他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提出如此质疑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此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揣摩体味出作者描写这一情节的真正意图。

我说:“孩子,看得出,你很善良。哪怕面对镇关西这样一个恶霸,你也同样怀有怜悯之心。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文本,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鲁提辖明明知道把镇关西给打死了,不但堂堂的提辖做不成了,而且还会成为亡命天涯的逃犯。他为什么还要为金翠莲报仇呢?在举起自己的拳头之前,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在他的耳边回响,同学们,你能听到这一种声音是什么吗?”

几分钟后,一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在对鲁提辖说:鲁提辖,这样一个流落异乡的弱女子,在面对恶霸镇关西的蹂躏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回。你听到他们含泪的哭诉,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一位学生回答说:“老师,我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在对鲁提辖说:鲁提辖,在这样一个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讨的社会,你不去伸张正义,又有谁去伸张正义呢?”我看得出,他们真的懂了。

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教师必须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唤醒主体参与的意识,让他们与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一起悲欢,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其实,老师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就会把这场生命的戏剧演绎得尽善尽美。

三、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命积淀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砥砺心智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3]一篇篇文章,是作家主观感受的个性表达,是作家个人见解和生命智慧的全景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自尊自爱,点拨道:“同学们,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认为孔乙己的死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生存的轨迹除了帐本上所欠的十九个钱外,什么也没有。因而,他的死无所谓悲,也所谓喜。现在,让我们把孔乙己当作自己的一位亲人,对他说几句中肯的话,让他在有机会穿越到2016年时,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站起来发言。一名学生说:“孔乙己,你还是脱掉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吧。凭你那高大的身材,到饭馆里端个盘子,也可以挣钱养家糊口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孔乙己,人穷咱志可不能穷啊,咱毕竟是读书人啊。凭着你能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的才能,加上你既善良又喜欢小孩,干几份家教,不也可以体面地生活吗?”还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孔乙己,人家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落魄的情况下,还能放下架子,在西安街头摆个肉摊卖肉养家糊口呢?你还是想着在街上寻个差使,养活自己吧!”听着孩子们饱含真情的发言,我欣慰了。我相信,自尊自爱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幼稚的心头开始生根发芽!

这样的思维交锋,往往来自于课堂的一瞬间,它不是老师事先预设的,而是非指示性的,因而更具有挑战性。教学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预设富有张力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得以张扬。

语文,是一场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在对话中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祖国语文文字的热情。注重生命对话,语文课堂会变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徐世奎 河南省遂平县遂平中学 463100)

猜你喜欢

关西孔乙己语文课堂
日本关西大学藏罗振玉致内藤湖南信三十九封考释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孔乙己(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比出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远关西涂料金山新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