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对田径耐力性项目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017-08-05祁继良
祁继良
摘要:目的:对田径耐力性项目优秀残疾人中长跑运动员在海拔2366m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控,探讨高原训练对机体血液、疲旁淡复以及运动能力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田径耐力性项目残疾人运动员开展科学化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国家残疾人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共10人为研究对象,每周2、周6晨起安静状态抽取肘静脉血5ml。测试指标:血常规、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睾酮、皮质醇。结果:经过4周高原训练后,RBC和Hb值保持在较高水平,血清CK、BUN值较训练前显著下降,睾酮和T/C值增加,表明机体血液携氧能力、疲劳恢复水平以及肌肉蛋白合成能力得到改善和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结论:海拔2366m高原训练对于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训练初期机体尚未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以及训练负荷安排偏大是造成血象指标和疲劳恢复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注意调整训练安排。
关键词:高原训练;田径耐力性项目;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能力;训练监控
随着残奥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田径项目作为我国残奥会夺金实力最强的项目,田径项目残疾人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得到广泛关注,不少教练将正常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模式和方法应用到残疾人的高原训练当中,以提高运动成绩。以往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游泳、自行车、轮椅竞技等耐力性项目残疾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以无氧供能为主的项目如100m、跳高则作用不明显,且对无氧专项能力会产生不利影响,而针对中长跑、马拉松等田径耐力性项目的高原训练国内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而资料显示国内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研究也相对滞后,这势必要影响残疾人运动员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残疾人中长跑运动员4周高原训练后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高原训练效果和不足,进而为今后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开展高原训练、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测试内容与方法
1.1测试对象
国家残疾人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共10人,其中国际健将4名、健将6名,基本情况见表1。
1.2测试内容
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等。使用瑞典产SwelabAC900+血球计数仪测试。
负荷监控指标:血尿素(BUN)、血清肌酸激酶(CK),使用瑞典产Eppendorf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激素指标:睾酮(T)、皮质醇(C),使用BACK-MAN COULTER ACCESS 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
1.3测试方法
血常规、CK、BUN指标每周2、周6测试,共4周。激素指标在高原训练前、后各测试1次。测试要求晨起安静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5ml。
1.4訓练负荷安排
4周高原训练负荷强度安排(见图1),第1周至第4周训练量分别为214.7km、227.4km、200km和187.8km。其中有氧训练比例分别占到95.5%、95.4%、97.0%和94.2%,另外第1周未安排无氧训练,第2周开始混氧和无氧训练比例基本一致,分别站到2.3%、1.5%和2.9%。
1.5数据统计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差异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2测试结果
2.1残疾人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
图2结果显示,RBC和Hb值在4周高原训练过程中变化相近,且未出现显著增加或下降。其中,在高原训练初期第1周RBC和Hb值均呈下降趋势,至第7天均达到最低值。随后出现回升至第11天达到峰值,与第一周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3、第4周血象值变化平稳,RBC和Hb值基本保持在5.1±0.110e12/L和158.4±0.9g/L左右。
2.2残疾人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血清肌酸激酶(CK)合血尿素(BUN)的变化
图3、图4结果显示,反映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指标CK、BUN值经过4周高原训练后均呈下降趋势并显著低于初期值水平。其中,CK值在高原训练初期出现升高并在第3天达峰值,随后出现持续下降趋势,第11、21、24、28天的CK值相比与第1、3天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BUN值从训练开始即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至第24天由初期的9.27±2.68 mmol/L下降至最低值5.38±3.04mmol/L。其中第1天值与第11天、24天值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第21天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训练结束后BUN值出现回升,但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
2.3残疾人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激素水平睾酮(T)、皮质醇(C)和T/C值的变化
激素水平指标睾酮、皮质醇在经过4周高原训练后均有所提高(见图5),其中睾酮、皮质醇以及T/C值增幅分别达到18.3%、16.1%和1.83%,与初期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的影响
高原低氧环境下,血象指标是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能够综合反映运动员机体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以及运动员的营养状况。目前,国内外对健全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RBC和Hb变化的报道较多,并且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其总体规律是:到高原训练1周后,RBC和Hb都有所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各研究报道有所不同;高原训练2周时,RBC和Hb接近平原时的水平;高原训练第3~4周时RBC和Hb水平略有下降,有时低于平原时的水平;比较一致的规律是,由高原训练回到平原后比训练前的水平高。
反映机体血液携氧能力的指标Hb来看,高欣、刘海平等研究认为,在高原训练期间Hb值男子运动员保持在160g/L、女子运动员保持在150g/L左右较为理想,此时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较高,能较好的完成训练负荷,而不致产生疲劳;若Hb在高原训练期间持续低于120g/L,则表示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不佳,应及时进行运动调整和营养补充。在本次研究中,残疾人运动员的Hb水平整体保持好,基本在150~160g/L间变化,表明残疾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水平保持较好,是适应高原训练的良好表现。但在高原训练初期Hb指标呈下降趋势,至第7天降至最低水平,这与健全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1周后RBC和Hb都有所升高的变化有所不同。翁庆章、马福海等人的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期间的RBC和Hb水平的起伏,除了受到高原缺氧刺激RBC生成发生变化外,还受到高原脱水、训练量、持续时间及训练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运动员到高原后,Hb和RBC的增加是机体适应低氧的重要代偿机制之一。因此,本研究认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初上高原经过1周训练后,身体机能未能很好地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其中个别运动员Hb值降至126g/L水平,后期基本保持在144g/L左右,提示训练训练第一周负荷强度安排较大,引起了该运动员Hb值下降。因此,在训练负荷安排方面必须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水平,安排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训练负荷量及强度,并且应对每个运动员的Hb值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做自身比较,找出其最佳的血象值水平。
3.2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血清CK和BUN值的影响
CK是骨骼肌细胞中能量代谢的关鍵活性酶之一,可直接影响短时间内的机体最大供能能力,高强度或低强度的运动训练均可引起血中CK活性升高,是评定身体机能状态好坏的重要指标,常与Hb水平结合使用。而BUN值则与运动负荷量和强度密切相关,是反映机体疲劳程度和评定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常用来评定大负荷量训练安排的程度,一般说来,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性越差,运动后机体内生成的BUN量就越多。
在本次研究中,在整个高原训练期间CK值和BUN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第2、3、4周均显著低于第1周(P<0.05)。其中,晨起血清CK值在第1周持续高于300IU/L,至第3天达到峰值479.5±321.6IU/L,第2~4周基本保持在212±26.8IU/L。而BUN值训练初期第1周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保持在9.27±2.68mmol/L~8.18±2.0mmol/L水平,后期逐渐下降,至第24天降到最低值为5.38±3.04mmol,至训练结束略有上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冯连世等研究认为运动员在平原时晨起安静CK值男子运动员应低于300IU/L,在高原时则应低于400IU/L。高颀,刘海平等研究认为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课后CK值500IU/L以上,次日晨CK恢复至300IU/L以下,说明运动员机体能适应训练负荷安排;CK值500IU/L以上,连续1~2日晨CK超过300IU/L以上,并伴有其它生化指标异常(如BUN、GOP等),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差,机体疲劳尚未恢复,应及时调整训练负荷安排。而优秀运动员的晨起BUN值应该在4~7mmol/L,训练后次日晨BUN值控制在8.3mmol/L以下为宜,超过即可认为运动量安排过大,要注意调整。
综所上述,在本次研究中,无论是晨起CK值还是BUN值在高原训练第1周均超出正常范围值,研究认为这与初上高原运动员机体受到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强度的双重刺激有关,由于高原第一周的训练负荷量较大(见表2),加上机体尚处于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期,造成机体未能较好适应,出现了疲劳情况,机能水平降低。后期随着对低氧环境的适应以及训练负荷的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机体恢复情况良好,CK值和BUN值开始出现下降处于正常范围,并显著低于初期值水平。表明机体疲劳恢复能力提高,机能状态得有所提升。
3.3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激素水平的影响
睾酮、皮质醇是对运动应答较敏感的两种激素,能够动态地反映机体内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状态,在运动中作为机能评定中体能贮备、运动后恢复程度及对运动机体起应答能力的指标。较高的睾酮水平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后机体疲劳的恢复,同时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而T/C的比值反映了运动员体内蛋白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公认的评定和监测过度训练疲劳恢复状况的最灵敏指标,比值高时,是机能状态好,对运动负荷适应的表现,当身体疲劳或对负荷不适应时其比值下降。
冯连世等研究认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时,血清睾酮水平变化不大,且有体能增强伴有血睾酮增加的趋势。如果血清T/C比值不变或升高,则表明机体的分解代谢没有超过合成代谢,运动员机能状况正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残疾人运动员睾酮值、皮质醇值、T/C比值在训练后均较训练初期有所提高,增幅分别为18.3%、16.1%、1.81%。因此,研究认为此次高原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身体激素水平总体提高,机体同化作用加强,有利于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加强和促进后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升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4结论
(1)残疾人运动员在经过海拔2366m高原训练后,RBC和Hb值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血清CK值、BUN值较训练前水平显著下降,睾酮值、T/c值增加。表明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机体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血液携氧能力、机能水平和肌肉合成蛋白能力得到增强,提示海拔2 366m高原训练对改善和提高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2)高原训练初期,机体尚未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加之高原训练第一周训练负荷安排过大是造成RBC、Hb值出现下降,以及血清CK值、BUN值持续偏高的主要原因。提示在高原训练初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高原训练初期应以小强度、多课次的适应性训练为主。
(3)尽管高原训练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机体的作用效果与健全运动员相同,但变化规律有别于健全人运动员,这主要与训练初期训练负荷安排过大,机体未能较好地适应造成初期运动能力下降有关。在安排残疾人运动员高原训练训练负荷降要综合考虑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差异。针对年轻和初上高原的残疾人运动员,第1周应以小强度、多课次的适应性训练为主,而对多次上高原的运动员则可适当缩短适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