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构架与关键因素研究

2017-08-05王宏坤高洪杰魏亚茹赵文艳于滢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关键因素

王宏坤+高洪杰+魏亚茹+赵文艳+于滢+李丽+徐金庆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负责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培养中,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拟将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分为优势特长发挥型和专业能力拓展型两种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的生师适配关系、开创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情境和建立相应的导师制管理机制,是保障冰雪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旨在有效地发挥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教育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构架;关键因素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创造了难得的发展冰雪体育、光大冰雪文化和壮大冰雪产业的机遇。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大学、佳木斯大学等作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将承担培养各级各类冰雪体育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中哈尔滨体育学院将与河北省联合培养包括赛事组织、场馆运营、运动竞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服务团队)、场地工程维护、服务、损伤救助等方面的大量各类冰雪体育人才,以满足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人才需求。此外,申办冬奥会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以及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可以预见全社会对冰雪体育专门人才需求量将迅速激增。冰雪体育人才的需求将体现在冰雪产业链不同环节,由此可见,提高冰雪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是黑龙江省体育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本科生是各类冰雪体育人才的中坚力量,为更好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冰雪体育人才,需要我们对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导师负责制经过试点已于2009年后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由于导师负责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实践等各方面能力进行个体指导与培养,拟在原有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的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负责制引入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来,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以实现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探讨了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并分析了影响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期为体育教育管理者及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1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人才培养类型

1.1特长发挥型人才培养

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的特长发挥型人才培养是指结合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自身学习兴趣、特长优势以及未来择业意向,同时根据2022冬奥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组建导師培养小组,通过导师制这种模式,在学生原有特长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特长,培养一专多能的冰雪体育复合型人才。例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对运动损伤、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可以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后组建运动损伤康复方向培养小组;针对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组建起国际体育交流方向培养小组;如果了解到学生志向于将来做体育教师,则可以组建起冰雪体育师资方向培养小组;学生对冰雪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方面有兴趣,则可以组建场地建设与管理方向培养小组等等,各小组配备相应专业方向的导师,对本科生进行有方向性的指导与培养。导师除督促本科生完成好正常课业内容外,重点组织小组内的本科生进行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挖掘学生自身兴趣和优势特长的潜力,提高冰雪项目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小组导师根据各自培养方向,结合学校资源条件开展对冰雪项目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如冰雪体育师资培养组可以安排学生跟随导师进行跟教助教工作,有目的的进行师资方向人才培养。学生在跟随导师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感兴趣课程的知识学习,同时还在助教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流程、教学规范,从实践中锻炼才干、培养专业素质。运动损伤康复组则可安排本科生跟随导师在实验室和学校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实习,逐步接触和掌握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流程和诊疗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运动损伤康复专业的兴趣、能力和素质;国际体育交流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跟随导师参与国际外事交流活动,或在导师指导下组织英语沙龙,不断进行口语练习、资料翻译和学习如外事礼仪等相关知识;场地建设与管理组则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该方面理论知识并逐步接触场地、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实践,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锻炼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总之,特长发挥型人才培养小组的宗旨就是在学生原有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继续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的冰雪体育复合型人才。

1.2专业拓展型人才培养

对原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等专项水平较高的冰雪项目本科生,通过配备导师,旨在使学生在原有专项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冰雪竞技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专项技能,进一步掌握现代冰雪运动科学训练方法,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跟教助教、参与导师的训练、赛事组织、裁判、科研等活动,使本科生接受冰雪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冰雪体育训练和冰雪专项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了解冰雪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培养能够胜任在专业职业运动队、各级体育学校、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冰雪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培养小组组建形式

在保留原有班建制培养体系基础上,组建冰雪项目本科生的导师制培养小组。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培养小组具体可通过5种形式进行组建:一是指导教师提前将自己的个人情况、教学、科学研究领域等信息向本科生进行详细的介绍,具体可以将上述信息制作成PPT的形式,通过指导教师本人或由辅导员老师向学生进行介绍,学生则根据自身知识水平、专长、兴趣等自主选择导师,组建导师培养小组;二是冰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吸收本科生进入硕士生团队,与冰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共同组建科研团队,进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本科生在硕士生的课题研究中,分担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在导师指导下,尽早接触冰雪体育的科学研究,训练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三是直接吸收冰雪项目本科生进入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参与到诸如冰雪产业运营管理、冰雪救护、冰雪设备研发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在导师指导下,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在研究中分担相应科研任务,如发放调查问卷、记录实验数据等工作,尽早得到实践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四是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冰雪体育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导师在对学生进行课题指导过程中完成对本科生有针对性的个体培养任务;五是围绕学生冰雪方面毕业论文选题,导师对其专业知识及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方向性的指导。冰雪体育本科生导师制按照以上5种基本形式组建,实现导师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潜能的开发、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与培养,在原有班建制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提高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冰雪体育人才的需求。

3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3.1科学的生师适配关系是导师制人才培養的前提

生师适配关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导师指导方向要与学生兴趣特长相适配。导师制培养小组要根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组建,导师与学生在学术研究方向、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性格等方面力求相近,才能保证师生间知识传递的最佳效果。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以专业拓展为目标的导师培养小组可依托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下设的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6个教研室的38名专职教师,对专项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进行导师制培养,该师资团队具有教授10名,副教授8名;博士4名、硕士14名;运动健将22名;国际级裁判9名,国家级裁判7名,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出业务能力更强的冰雪体育专门人才的有力保障。对于特长发挥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则需要充分调动其他专业的教师作为冰雪项目本科生的导师,如运动康复专业、体育英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新闻学专业等专业的教师对有相应优势特长的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进行导师制培养。各专业导师通过依托各自专业优势特点来拓展冰雪项目本科生知识领域、优化其知识结构、开阔本科生学术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冰雪方面人才。

二是生师比例适配要合理。传统班建制教育模式由于生师比过高,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比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冰雪项目本科生进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尽可能保证1名教师指导1~5名本科生的师生比进行小组组建。由于导师制培养可以突破传统班建制教学模式的局限,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与影响,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教育效能。以目前我省各高校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特点,完全有条件实现按照上述合理的生师比例组建导师培养小组,使得实施冰雪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是培养小组内学生结构适配合理。在组建导师培养小组时,尽可能按照同一导师指导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安排。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有利于科学统筹分配科研和实践任务。此外,不同年级学生在一个团队中,亦可充分发挥学长制的优势作用,实现以老带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能。优化小组人员结构有利于团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本科生顺利完成既定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和实践任务,有利于导师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开创适宜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情境是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基础

知识的有效转移总是依托特定情境实现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情境是决定知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导师制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尤其是蕴含在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隐性知识,如实践或科研的直觉经验、技巧、态度、科学精神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导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完成这些隐性知识的传递,这正是导师制培养区别于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学习和科研情境首先是物质的,比如教室、实验室、场地、设备、器材、学习资料的充分保障;其次是组织形式的保障,比如学术交流平台、实践社团、科研团队的组建等,合理的组织形式对促进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为确保冰雪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需要学校积极提供和保障所需的各项资源。例如,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下设的国际冰联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中国花样滑冰舞美研究室、黑龙江冬季奥林匹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冬季装备重点实验室、冰雪运动科研所以及中国冰雪运动文史馆等资源应面对冰雪项目本科生开放。学院的室内滑冰馆、帽儿山冰雪教学基地、高山滑雪场以及其他资源如实验中心、康复医院、语音室、计算机房、其他场馆、场地等也要全面向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开放。学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以保障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各项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下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所需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在资金、人员、组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3.3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

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动力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依靠导师自发的责任心、使命感外,也应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劳动付出与收益的合理性,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同时,还需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下人才培养效果的识别和测评方法。除需建立客观的显性评价指标外,也应注重营造信任、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共同作用下,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除建立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之外,还要建立导师制下的鼓励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训练、科学研究等的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如设立相应学分制度、取得效果与学生评优等进行合理对接等措施。

4结语

在2022北京冬奥会以及践行申办冬奥会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事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新机遇,而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冰雪体育人才的有力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如何提高冰雪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作为对传统班建制教育模式的进一步丰富和有效补充,在拓展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专业能力和挖掘开发本科生特长优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导师制培养,实现对冰雪体育项目本科生有方向性的个性化培养,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能,更有效地发挥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势,助力我国冰雪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关键因素
探究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若干思考因素
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分析
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若干思考因素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研究
郊区配网台区低电压治理关键因素分析
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影响因素探究
浅谈冰箱设计的关键因素
潜析我国股权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