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隋王朝速亡政治原因之比较
2017-08-04闫学军
闫学军
摘要: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秦朝和隋朝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也都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个朝代都面临着共同的灭亡败局和发展趋势,其速亡的政治原因是:在社会力量新旧更替之际,遭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国内政治弊端日积月累,苛捐杂税繁多,财富差距扩大,严刑峻法,吏治腐败,民怨载道,导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最终引发农民大起义,直接冲击了王朝统治基础,这一系列的内外交困格局最终奠定了秦隋两个短命王朝相似的命运。秦隋王朝的种种弊端最终酿成了相似的覆灭结局,也为后世王朝之治世和现代国家之治理提供了有力借鉴。
关键词:秦朝;隋朝;速亡;政治原因;比较
秦隋王朝都是历经长期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结束七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心。但秦朝仅存在十五年时间,秦历二世而亡。八百年后,中国古代史上又大一统封建王朝-隋朝建立,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但也未能长期存在下去,同样二世而亡。秦朝和隋朝都是经历长期战乱后建立起的大一统国家,它们的统一是短暂的,都两代而亡。秦隋速亡的原因复杂多变,矛盾重重。本文拟从秦隋速亡的政治原因着手,重点叙述它们灭亡的相同点,并作一比较。
一、新旧势力更替,统治根基不稳
秦朝通过武力征服,结束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呑关东六国而建立起大一统国家,这样的征服使六国的归顺者很难彻底从心底归属,尤其是被推翻的旧贵族官僚势力,作为曾经的六国统治阶层,与秦朝的统一势力始终坚持斗争。秦始皇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利,在全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隋王朝同样通过武力征服统一全国,在关陇贵族集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削弱关东集团的基础。隋王朝采用了一系列办法对付关东贵族。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打算迁徙关东贵族官僚入关,因关东贵族强烈反对而最终失败。隋朝在统一全国前北方基本统一,只需起兵灭掉南陈便可统一全国,比起秦灭六国时,关东势力远远大于关陇力量,所以对关东富豪的镇压比较轻松。
秦朝为维护封建政权采取政治高压与文化高压政策,激起了关东贵族官僚的强烈反抗,统一战争中对六国贵族官僚的大肆屠杀,致使旧官僚集团提出了“复仇复国”的主张,关东反秦浪潮声势浩大,对秦王朝报仇心切。项羽为报国仇家恨,入关中时烧杀抢劫,国破家亡的楚人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相号召。由此看出,关东六国贵族官僚对建立的秦政权是极为不满的。隋朝统治政策与秦朝相差无几。隋王朝对江南实行高压政策,全部罢黜原陈朝官吏,在社会文化上视江南文化为异端邪说,引起江南反叛。王薄山东起义,整个关东群起响应,掀起了推翻隋王朝统治的序幕。
秦隋王朝建立之处均对周边少数民族用兵,都源于少数民族趁中原王朝经济、军事虚弱之机进行骚扰,秦隋对外用兵是必要而且必然的;但是要对付周边少数民族内犯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本身脆弱的政权雪上加霜。秦隋王朝不得不在国力虚弱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进行反击;这一方面激化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对建立初期的秦隋王朝经济、政治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其长久统治。
二、统治政策失误,加剧社会矛盾
长期战乱后建立起来的新兴王朝通常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百废待举。秦隋王朝无不例外,秦隋王朝在全国统一后,都显示出开国者的改革开拓精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改革措施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引起了既得利益者的不满与反对,加剧了社会矛盾。秦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政策,但却引起了旧官吏和既得利益者的共同反对。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改革成果,对遏制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和更新管理制度,但对门阀士族制度下的官僚体制而言是沉重打击;隋王朝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或郡县两级制,裁撤官吏,这一系列政策体制的变化引起了官僚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严重冲击了封建政权统治。
(一)横征暴敛,赋役繁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国经济已非常萧条,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应该在统一后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健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生产积极性。但恰恰相反,统治者在功成名就后,大兴土木,奢侈享受,生活腐化。统一后仍然连年征战;兴建一系列国家工程,修筑长城,建造宫殿,筑驰道,凿灵渠等。其中筑长城役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人数超过200多万。范文澜先生指出: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左右,而服役的人数总计不少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
在一定程度上隋王朝重蹈了秦王朝覆辙结局。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命杨素在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北造仁寿宫。上行下效,部下大臣也贪于奢侈享受。隋炀帝变本加厉,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挥霍浪费,骄奢淫侈,劳民伤财,进一步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炀帝修建东都时役使劳动力达200万人以上,其役使民力和财力无数。开凿运河时,役死劳动者更多,开通济渠时征发河南淮北100多万人,疏通邗沟时,征发淮南十多万人民,开发永济渠时,丁男不足,妇女也来服役。隋末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骄奢荒淫,大兴土木,对外用兵,繁重徭役与兵役,使得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不堪忍受的农民爆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以逸待劳、迂回奔袭的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刑法严峻,民心不稳
秦王朝为获得更多劳役和赋税,依靠严刑峻法。众所周知,秦以法家思想立国,统一后把法家思想推向了极致,班固指出:“法令烦僭,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不安处”。贾谊也指出:“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其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由于残酷刑罚,造成“海内愁怨,遂而溃畔”[8]。忍无可忍的劳动人民唯有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隋朝同样如此,与繁重徭役和劳役相伴而行的是严酷刑法,隋文帝时规定,盗钱一文者处死,炀帝时尤甚。随着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别無选择,只有起义推翻隋朝统治,才能找到生路。
(三)立儲失误,二世而亡
封建王朝,皇帝继承人订立是封建政权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于沙丘病危,生前没有立太子,缺乏合格继承人,赵高勾结胡亥,胁迫李斯,发动政变,逼死扶苏,胡亥为帝。秦二世胡作非为,使秦朝迅速灭亡,这与秦始皇立储失误有很大关系。
隋文帝在太子废立问题上同样犯了错误。文帝生前立杨勇为太子,杨勇生性直率,为人宽厚,优礼士人,深得人心。然而杨广为人狡猾,费尽心机,精心谋划以博得父皇母后欢心,在独孤皇后帮助下,终成太子。文帝驾崩后,杨广便露出本来面目,隋文帝苦心经营的隋王朝被杨广所断送。
三、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直接影响其统治基础,加速了统治集团倒台,这是秦隋王朝的开创者所始料未及的。胡亥执政后,赵高玩弄权术,使胡亥不理朝政,自己则大权独揽,胡作非为,为秦王朝灭亡敲响了丧钟。赵高为人阴险毒辣,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指鹿为马”,为所欲为,使用阴谋手段害死李斯,残害忠良,使秦朝大批忠臣良将死于非命,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严重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基础。正如后人讲的“秦使赵高执 而复其车”。
隋文帝时,在《隋书.高祖纪下》中记载到:隋文帝“天性沉猜,性多忌克,不纳谏争”,“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因而在用人上便出现了不少问题,小人得志,忠臣被杀。在用人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小人得志,忠臣被杀。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除此之外,秦二世的“望夷宫之变”和隋炀帝的“江都之变”如出一辙,都是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都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行刺皇帝的都是最高统治者的左膀右臂。这充分反映了秦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与激烈,也显示了秦隋最高统治者已经无法挽救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论,秦隋两个王朝速亡的政治原因既有客观也有主观,它们的灭亡原因,说到底是统治阶级自己造成的。新旧势力更替、统治根基不稳;长期战乱频仍、民族矛盾激化;政治改革暗藏弊端;统治政策失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以及强有力的农民战争打击。继秦隋而建立的汉唐王朝吸取了秦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目睹了农民起义战争的伟大力量。于是在建立之初便改弦更张,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以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减轻赋税徭役和人民负担,废除严苛法律,促使国家自耕农正常生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文化繁荣发展,国力强盛,从而出现了汉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秦汉隋唐的历史发展有力地证实了一个真理:统治政策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兴盛衰败,只有当统治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时,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0-290.
[2]雷家骥.隋史十二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56-264.
[3][4][5]徐卫民.秦隋速亡之原因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119-225.
[6]赵河清.秦隋“短暂”原因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60-63.
[7]黄育琴.隋兴隋亡皆文帝[J].琼州大学学报,2000(1):91-94.
[8]高凯.惊人相似的历史局面——兼论秦、隋速亡及汉、唐长久兴盛的原因[J].南都学坛,1995,15(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