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石涛《画语录》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2017-08-04庞蓉

神州·上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自我

摘要:作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过许多一流的作品,而且也拥有颇高的理论建树。纵观石涛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无不体现着丰富的自我精神。他的理论著作《画语录》中更是充满了自我情感的宣扬。其中“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可谓将自我意识强调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也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石涛的艺术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画语录》;自我;主体意识

石涛作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对中国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贡献,而这位大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也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探索的空间。“自我情感”的表达贯穿于石涛的一生,本文试着从石涛集大成的理论著作《画语录》入手,通过解析“自我”在其著作中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阐释石涛“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画语录》中对“自我”的诠释

根据笔者统计,在《画语录》中,使用“我”字近 30 次,而用吾、余、予、大涤子等共 10 次。可见“自我”的观念充斥着《画语录》当中。在《一画长第一》石涛就指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他认为“一画”的方法是在“自我”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画”理论贯通于《画语录》的始终,也是万物之本。而将此放在“自我”的基础上,足以看出“自我”在石涛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再如,《变化章第三》中“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这里再次强调了“自我”的重要意义。即使是古人也无法与“自我”相媲美,我的存在即是有合理的意义。石涛用他的作品展示着他的情感、他的“自我”。

在《絪缊章第七》中“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又是一个“自我”意识的明确表达。作画的时候,纵使笔不同于他人的笔,墨不同于他人的墨,画也不和古人的画一样,其中自有我的精神存在,这不同于人的地方,正是我的价值所在。敢于和别人的不同,敢于对他人的成果进行批判,进行自我的情感的表达,这才是艺术家作画时应有的态度。

除此之外,文字上没有提到“我”,但明显是“自我”意识表达的句子也不再少数。在开篇《一画章第一》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这里说无论画什么,怎么画都要有思想的支配。这里的心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之心。在《尊受章第四》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里讲一画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单纯但是运用起来却无所不包含。画是受之于墨的,而墨是受之于笔,笔受之于腕,腕还是归根到心这里。说到底,这种层层相受的根源在于心。而这里说的心即为“自我”之心。

二、自创新概念引入画理

扬州八怪之一李鳝曾经这样评价石涛:“扬州名笔如林,而写意用笔之妙,生龙活虎,以本朝石涛为最,可与青藤道人并驾齐驱,惜题跋视青藤而少逊耳。但其不可解处,亦非时辈所能及。”①石涛的著作不易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加入了新的词汇,这些大多的石涛自创的。

(一)自我表达之“化育”

“化育”是石涛自创的一个词汇,在《画语录》中提到“化育”的只有一处,在《山川章第八》中说道:“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这里说明万水千山之大,不可能全部涵盖于画中,不要说是人了就连仙人恐怕也做不到,那该怎么做呢?在石涛看来,可以用一画的方法去测量它,正所谓“参天地之化育”,将体会到的天地之中最为精妙的东西表现在画中,就是上品了。

那么如何才能到达“化育”的境界呢,石涛认为,“自我”是参透“化育”的条件。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参透“化育”的能力。石涛在《兼字章第十七》说:“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可见他非常强调天赋的重要性。当面对同样的大自然的时候,聪慧的人从自然处汲取的就多一些,而愚钝的人可能汲取的就少一些。这说到底还是在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聪慧愚笨在于自我,那么能够参透“化育”当然在于自我。除此之外,石涛强调自觉地感受,直面自然,自然而然的感受,在此说的就是心的自由。中国艺术讲究“艺游于心”,对于艺术家来说,心得自由状态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是石涛所讲的参透“化育”的条件,也是进入艺术门道的必经途径。而心的自由又依赖于“自我”意识。因此,无论是从创新出“化育”这个词本身,还是其背后隐藏的意义来看,都是石涛“自我”意识的凸显。

(二)自我表达之“迹化”

除了上文所述的“化育”之外,“迹化”也是石涛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汇。《山川章第八》的结尾处说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这里所讲的“迹化”极为丰富,这是将“山川”与“神遇”交融而达到的一种“迹化”的状态。山川与我精神相遇而形迹融化,所以终归能成大涤一派的画法与众不同。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迹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的过程。要想将对于山川的感受表现在绘画当中,还得通过一笔一墨来展现,这一笔一墨需要创作绘画的人来运思,而人用的笔墨即为“自我”的笔墨。“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石涛所谓的“迹化”无非就是达到这种随手一画,无不如意的境界。“自我”作为“迹化”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石涛的艺术作品和美学思想当中“自我”意识贯穿其中,他明确提出艺术创作要遵循个人内心的感受。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果我们不用“自我”来表达自己的观念,那么我们的画作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正是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成就了中国画坛上独一无二的苦瓜和尚。

注释:

①杨成寅:《石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9.

参考文献:

[1][清]石涛:《石涛画语录》,俞剑华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

[2]王宏印:《<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庞蓉(1994.6—)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原民间艺术文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自我
认同的崩溃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