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7-08-04谢仁凤

职教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制造2025现代学徒制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戰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谢仁凤(1969-),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价值观多元化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2013SJB880005),主持人:谢仁凤;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编号:2015JSJG300),主持人:谢仁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8-0034-05

现代学徒制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政府参与,将传统学徒制与制度化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协作、共同培养现代职业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重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于培养现代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政策文件的实施要求,那么如何将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战略实施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挑战。本文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特征出发,尝试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需要高质量职业人才支撑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1]。《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安全和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此战略目标必须以人才为本,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此,我们需要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就业市场要求

现阶段,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化倾向过重。职业院校追求升格,不重视学生培养,偏离职业院校宗旨,为达到本科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本科高校相近专业高度雷同,偏向理论性,不注重技能培养。其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陈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不足,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造成所培养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再次,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比重过低,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设备简陋、不足、陈旧,导致培养过程实践性教学不足,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我国职业院校未将就业市场的需求很好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参照因素,不能够满足就业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国家出台政策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教育培养转型时期所需要人才的责任重大,职业教育作为为国家选拔、培养职业人才的主力军,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和发展支持。近几年,国家出台多项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引导、促进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创新职业院校发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不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来,且符合制造业大国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说:

(一)培养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协作参与

一直以来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政府和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引导人才培养方向、规格等。学校与政府、企业关于人才培养的沟通以政府的宏观法律文件、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依照和参考,而政府和企业并不实际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现代学徒制改变了这一“传统”,将政府和企业吸引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一方转变为主体多元:学校、政府、企业。换言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协作进行。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分工实施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国家作为二者的调和者,以具体政策措施作为手段参与其中,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途径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常规性途径之一,职业院校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关系中,企业只是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学校定期安排学生来企业实习,学校定期付给企业一定的费用。在这种模式之中,企业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企业敷衍学校学生实习的现象常有发生,并不能对实习生实施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难以与就业挂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多是为了取得实习课程的学分或者完成学校分配的实习任务,缺乏主动性,应付实施更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默契”。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脱胎于传统学徒制,但其“现代性之一就是将学徒制与正规教育体系整合在一起,承认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具有相等的地位,同时还为学徒搭建继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通道”[2]。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被动状态得以改变,转变为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学生的招收、确定培养标准、设置课程体系等环节。由于此种体系培养的学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适应能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张“名片”,良好的声誉收益和发展前景使得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更加积极,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和学校或者企业签订协议,就业有一定保障,也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的动力,积极配合学校的企业的教学、实训工作。校企深度合作促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收益,政府和整个社会作为间接受益者也分享了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成果。

(三)培养的能力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现代学徒制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3]。这是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学徒制和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独特之处。现代学徒制结合了传统学徒制和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重新界定了职业人才能力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职业人才能力包含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三方面,三者共同组成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重点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核心是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解决学生就业困难以及面对高速更替的工作岗位所拥有的适应能力。

(四)以国家政策支撑为突破口

国家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应该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目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时期,需要大量优秀的职业人才充实到经济转型发展之中去。国家并不直接培养人才,而是通过学校这一制度化的专门机构进行。为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家通过政策来支撑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有利的发展环境,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使用上实现双赢”[4],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家政策的支撑是破解学校、企业合作困境的突破口,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措施。

如上所述,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顶层设计对于人才培养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具体而言,政府要加快现代学徒制相关的立法,保障学徒的正当权益。同时需要以国家政策为调节手段,为企业参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增加动力,如优惠的税收政策等。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三、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培养“三二四一”模式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支撑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产业工人整体职业能力不强,难以支撑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所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的使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在承接使命时自我变革的突破之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本文意在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培养“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等四个部分。

(一)“三方参与”

三方参与是指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职业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分工不同,各有偏重,互相配合。其中,职业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仍由职业院校来完成,虽然学徒工具有职业院校在学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但其主要身份仍然是在学学生。政府作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参与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以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瓶颈在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学生在企业实训流于形式,在现代学徒制中,政府作为培养过程参与者之一,以政策、法律等工具作为媒介参与其中,调节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立法保障学徒工的正当权益,重点是利用权力工具如税收来保障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利益,以促进人才培养顺利进行。企业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主体之一,是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关键一环,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有力保障,有权利根据自身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并于职业院校进行协商。

(二)“二主体实施”

二主体实施是指现代學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二者深度合作、协商,以培养优秀的现代化职业人才为目标,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规,具有不同的利益倾向,职业院校企图通过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企业意图通过此模式的实施为自身储备优秀的员工,从而不断改善整体员工的结构,促进企业实体的发展。既然二者出发点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利益矛盾,但二者同时又具有利益共同点,即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实现二者最终目的的关键,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以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来促进二者深度合作的达成。二者的协作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如专业设置、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等需要二者合力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也需要二者在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科学制定。

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基础主要在职业院校由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习得,包含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等,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为学生适应将来频繁的职业变动打下基础。企业中的教师虽然长于实践教学,但对于领域理论前沿发展和如何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企业教师也要部分承担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但职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形成主要通过在企业中企业教师教授习得,并通过自身的实际工作不断巩固职业技能,只有职业学校和企业紧密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四要素构成”

四要素构成是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包含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评价四个关键要素,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载体。具体而言,首先,专业设置要以职业院校原有专业结构为基础,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调研,将职业院校原有专业结构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恰当增减相关专业,与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形成良好互动。其次,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依照科学分工、合理交叉、适度重合原则进行。基础框架为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建设,企业主要负责实践课程开发,但不能截然分开,学校须利用校内已有实训条件开设部分实践课程,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开设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为学生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通融课程体系。再次,优质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培养意义重大”[5],职业院校和企业必须紧密协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优质教师组建现代学徒制教师队伍。

对学徒制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有职业院校的教务处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完成,职业院校教务处主要对学生课程选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学生的理论能力依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学徒工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其是否达到了标准。而学生的职业道德则由职业院校教务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负责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实行绩点制,学生只有达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要求的绩点成绩,才能算是合格,才允许其毕业,企业才会考虑与其签订长期的用工合同,这样不仅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也保障企业招收到合格的员工,但最大的受益者是毕业生自身,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坎坷。

(四)目标与标准统一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现代化职业人才。现代化职业人才不仅要求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能够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新和技能迁移;最后,现代化职业人才还需要具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能够遵守岗位守则和职业伦理”[6],这不仅是完善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职业人才中的具体体现和执行。

如上所述,现代化职业人才核心能力包含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三方面。不同的能力需要在不同的课程体系中养成,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配合实施。理论基础主要在职业院校由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习得,包含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等,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全局性的认知,为学生适应将来多变的职业要求打下基础。企业中的教师虽然长于实践教学,但对于领域理论前沿发展也有所了解,并深谙如何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所以企业教师也要部分承担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职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形成主要通过在企业中企业教师教授和自身实际工作习得。

现代化职业人才的培养标准需要与现代化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具有开放性,需要将各方的需求和意见加以综合,然后科学制定具体的培养标准。职业院校具有自身的培养标准,企业用人也有自身的要求,而行业协会对一个行业人才的标准也有一定规范,一直以来,三者之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三者之间的封闭状态,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方面充分将三者联合起来,实现标准来源多元、制定过程协商、标准定期更新。

现代职业教育由于人才数量众多,毕业生就业不再是精英职位的追求,更多的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应定位于大众职业性工作[7]。因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改变了以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偏向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所以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中企业的用人标准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的用人标准虽然重要,但缺乏普遍性,行业协会面对的是整个行业,对于行业人才的标准更具有全局性,所以也要参考行业协会制定的有关人才标准,以现代化职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fmprc.gov.cn/ce/cebe/chn/zgwj/t1243019.htm.

[2]關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3]苑国栋.政府责任:实现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来自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9(6):53-55.

[4]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5]朱敏成.论现代学徒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45-46.

[6]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14-18+30.

[7]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2.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制造2025现代学徒制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