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物理选考卷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2017-08-03王金聚王孝厂�お�
王金聚 王孝厂�お�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进行,浙江省的高考模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高考,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选考科目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成绩取其中最好的一次。这样的考试既要兼顾学业水平测试,又要兼顾高考相关专业的选拔作用,这样的试题自然就有其特点,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讨。到目前为止,浙江选考物理已经考了四次,试卷的题型结构、难易程度、命题关注点都符合《考试说明》,但如何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好相关尺度,提高应试成绩,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在此仅就选考物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做些简要分析。
[关键词]浙江新高考;选择题;特点;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3903
浙江省新高考物理选考卷共有16道选择题,计45分,占全卷总分的45%,其中单项选择题有13题,属必考题,占39分,考查范围为必修1、必修2和选修3-1的内容;不定项选择题有3题,属加试题,占6分,考查范围为选修3-4和选修3-5的内容。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两章,虽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加试内容,但四次考试全部都是在实验题和计算题中出现,在选择题中却未曾出现过一次。从对五本教材的考查分数统计来看(见表1),四次考卷中各教材占分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体现了命题者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命题思想。
一、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1.立足双基,回归课本
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大部分选择题都是针对一两个考点的考查,而教材则是选择题命题的立足点,有些题目甚至直接依托课本里的原图进行命题。比如2015年10月卷的第9题、2016年4月卷的第8题、2016年10月卷的第8(见图1)、15题、2017年4月卷的第4(见图2)、9题等,无一例外地借用了课本中的原有插图。譬如图2所示的真空玻璃管,就是教材必修1的序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中的一个插图,借以发问:在充气和真空两种情况下,比较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而教材中原插图的配文就是“真空玻璃管内的鸡毛、铜钱同时下落”,体现了命题者回归教材的理念。
【例1】(2016年10月卷第8题)如图3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M、N、P为电场线上的三个点,M、N是同一电场线上的两个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N、P三点中N点的场强最大
B.M、N、P三点中N点的电势最高
C.负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大于在N点的电势能
D.正电荷从M点自由释放,电荷将沿电场线运动到N点
解析:场强较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故选项A正确。此题插图源自选修教材3-1《电场强度》一节的节后习题,原本是一道问答题,命题者把它改编成了一道选择题,且在原来考查“场强”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增考了“电势”“電势能”两个知识点,体现了命题者回归课本的指导思想,题目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2.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在《考试要求表》中基本上都是c级、d级类的要求,是命题者命题的热点。表2中统计了对部分主干知识考核的情况,不难看出,像共点力平衡、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天体运动、振动与波的图像等,都是一些高频度的考点。
表中并未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列入其中,这并不是说它们不是主干知
识,而是因为它们在选择题中考查的并不多,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都放在后面的计算题、实验题中去了。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取材自然,与日常生产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如2016年10月卷的选择题,就涉及中国女排、无人机、G20峰会、芭蕾舞演员、野外攀岩、水管、机器人、天宫二号等信息;2017年4月卷的选择题,则涉及了“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雷电、“汽车在马路上匀速行驶”、行人过斑马线、重型自卸车、体操运动员、行星绕太阳运动、火箭发射、通关游戏、虫子爬行等情景,体现了“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的理念,应和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探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的考查要求。
4.强化对物理学史的考查
课程标准中要求考生“能再认或表述所学物理知识,包括……重要实验、著名物理学家……”在四次选考卷中有两次出现了对物理学史的考查题,全部来自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与之相关的重大科学事件。
【例2】(2017年4月卷第3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提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
B.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
D.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解析:无疑,这些选项呈现的都是课本中出现的重要的物理学家及其相关实验或结论。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讲的是行星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故选项A正确。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定律中的引力常量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量;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选项B、C、D均错误。
二、选择题的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吃透课本
选择题考查的着眼点大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复习中要紧紧依托教材,扎扎实实抓好基础,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把课本嚼烂吃透,不留死角,深刻领会概念、规律的内涵,弄清其适用条件、使用范围,并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熟练掌握应用方法。
【例3】(2016年4月卷第3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没有惯性
B.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C.电流强度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是矢量
D.研究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时,不能把月球看成质点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题,涉及必修1、必修2、选修3-1三本教材,考查惯性、相对运动、电流、质点等知识,皆为教材里最基本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只要质量存在,惯性就存在,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所以物体在失重状态下仍有惯性;运动是绝对的,任何物体都在运动,但在描述运动时需要选择参考系,选定参考系后再描述的运动就是相对的了;电流强度就是电流的强弱程度,既然是“程度”,所以它并无矢量性方向。
如图4所示,电流I经节点O分成两个支路电流I1、I2,三者的关系显然是I=I1+I2,其运算是直接代数相加减,并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电流强度并非矢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式来说明,式中q、t皆为标量,所以I也应该是标量,否则,“=”号就不能成立了;研究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时,月球的大小和形状都可以忽略,故可以把月球看成质点,故正确选项为B。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试题中把电流称之为电流强度,这与现行教材中的称谓不符,选修教材3-1中是这样表述的——“电流的强弱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并未提及电流强度的说法,电流强度是旧教材中的称谓,试题中还称“电流强度”实为不妥。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提及“电流强度”一说,学生就很难知道它和“电流”是什么关系。
2.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考试说明》里对能力的考查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其中与选择题相关的能力主要是前五个方面,即记忆识别能力、认识理解能力、建立模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复习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虽说现在不提倡花大量的时间解答难题、偏题、怪题,但少而精的练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题海无边,方法是岸”,练习中要特别重视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4】(2017年4月卷第6题)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15米处的斑马线上有行人,于是刹车礼让,汽车恰好停在斑马线前。假设驾驶员反应时间为0.5秒,汽车运动的v-t图如图5所示,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20m/s2B.6m/s2C.5m/s2D.4m/s2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v-t图像和运动学公式,根据v-t图像可以看出,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内汽车的位移为x1=v0t =5m,所以汽车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x2=x-x1=10m,由运动学公式v20=2ax得a=5m/s2,故选项C正确。
由于运动学公式较多,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求解,譬如可设汽车总的运动时间为t1,由于v-t图像中的“面积”代表位移,所以有x=0.5v0+
12v0(t1-0.5)
,解得t1=2.5s,再由速度公式v0=a(t1-0.5)得a=5m/s2。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法解决该题,因为匀减速运动的逆过程是匀加速运动,所以在求得时间t1后,也可以利用位移公式
x2=12a(t-0.5)2
求得加速度a=5m/s2。
平时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就像上述例4的解法一样,除了自己首先想到的解法外,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他同学的解法是怎样的?教师的解法又是怎样的?多比较,勤思考。如,通过一题多解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广开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看到题目,解题思路就会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3.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有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复习中我们要注意学以致用,多关注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物理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现代科技。但也不能走极端,盲目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应用。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际运用”只不过是呈现命题的一种背景,更主要的还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5】(2016年4月卷第10题)某卡车在公路上与路旁障碍物相撞,处理事故的警察在泥地中发现了一个小的金属物体,经判断,它是相撞瞬间车顶上一个松脱的零件被抛出而陷在泥地里的。为了判断卡车是否超速,需要测量的量是()。
A.车的长度、车的重量
B.车的高度、车的重量
C.车的长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
D.车的高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
解析:《考试说明》里对能力的考查要求中,对“建模能力”的考查是这样要求的:“能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理想化、等效、对称和近似处理等)研究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成简明、典型的物理情景或物理模型。”无疑,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建模能力。虽然题中既无数据,也未挑明是什么运动,但从题述中不难看出“脱落的零件”做的是近似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x=v0t,h=
12gt2
得v0=xg2h,显然,要求得v0,就需要测量车的高度h、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x,正确选项为D。
从四次考卷对建模能力的考查来看,对建模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并不需要考生挖空心思地寻找模型,大多数情况下考生都能一眼看穿,考查的重点还是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上。
4.重視对物理学史的梳理
对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学家及相关的科学发现,要进行梳理总结,弄清来龙去脉,洞悉其过程与方法,强化记忆,使之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
比如提问:是谁提出了斜面上的“理想实验”?是谁写出了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谁提出了电场线的概念?是谁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是谁发现了电子?是谁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是谁提出了光子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你是否都清楚?如若还有疑问,就有必要细心阅读整理课本了。
纵览全卷,较之实验题和计算题,选择题的难度最低,区分度最小,这主要是由于选考卷要兼具学业考核的功能所致,故而并未人为地增设陷阱、设置障碍,而是将高考选拔的功能更多地赋予实验题和计算题。所以针对选择题的复习,我们还是要回归课本,查缺补漏,不放过一个考点,抓细抓实,落实到位,就不难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