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师:荀子
2017-08-03
醒狮国学 2017年7期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儒效》
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吸收了“百家争鸣”的成果,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具法家思想倾向独具一格的思想家。
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学派的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则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则认为“法先王”是“乎先王以欺愚者”,孟子崇尚王道,荀子兼崇霸道,荀子反对天命,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使物质的天,没有意志,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的自然本性,然而通过礼义的学习,通过教育性恶事可以改变的,教育的过程需辅之以赏罚,“故圣人者,人之所以积而致也”,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
荀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适应了战国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了韩非和李斯这样的弟子,为秦统一中国从理论到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