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积累入手,突破写作前的难题
2017-08-02廖东霞
廖东霞
【摘要】笔者认为,要切实的改变学生怕写作,写作难的问题,可以从教与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任务,组织实践活动,创造观察的契机,记录观察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此外,还要通过构建班级阅读图书角,充实、丰实图书的数量,开展读书会和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间接经验,创设口头作文训练的机会,拓宽写作素材的积累的途径,突破写作前的难题,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素材 观察 阅读 课前演讲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97-02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农村学生(以所任教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在素材积累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在把部分调查情况摘录部分如下:
你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往往是?( )
A.不关心15% B.知道,但印象模糊77% C.清楚来龙去脉,清晰其中情节8%
你觉得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
A.审题把握不明确7%
B.词不达意(有话,但知道如何表达)23%
C.缺少好词好句23%
D.没有快速的找到合适的内容可写47%
写作文时,你最经常写什么样的内容?( )
A.同学之间的事22%
B.社会中的热点时事、大事3%
C.家庭生活56%
D.语文书上的事例3%
E.自己编的故事16%
你每年大概会读多少本课外书? ( )
A.0本15% B.1本46% C.2-4本31% D.5本以上8%
从以上的四道调查题目,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归纳为:
一是对生活的观察不深入。这一方面可能跟学生们生活的圈子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两点一线的生活圈,每天上8-9节课,还要疲于应对各大科目的作业,日复一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他们观察的欲望。再者,学生们很多还不懂得如何进行观察,在作文前的指导课中,有时能够想起某件事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但事件的本末又似乎过于的简单,还为凑不够字数,困顿不已。当然这跟观察不深入,只抓住枝干,忽略了动情的细节有关。
二是写作的事件素材贫乏,关注社会类的作文素材缺乏。在现场作文课,大部分的学生需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脑海里搜索写作素材,无从下手的,比比皆是。当然这跟他们生活阅历尚浅,生活模式单一,因此在作文中出镜率最高的是,生病时父母送我去医院,父母雨中送伞,同学之间的误会(鼓励)等。
三是词不达意的现象严重。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存在着词不达意的现象尤为严重,主要体现在肚子里有话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表达,方言语系与普通话语系之间的转换不顺利,语句不顺畅,词汇量储蓄不足,更不用说是用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使得文章优美生动了。
四是课外阅读量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们的阅读数量确实不多,当然这除了与每天要完成几大科目的作业占据了不少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拥有课外书的量少有关,有的学生甚至一本课外书都没有。大部分学生拥有的课外书基本上是作文选之类的,对各类名著经典书籍涉猎得极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沒有写作的素材,即使教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徒然。因此,从素材的积累入手,逐渐解开作文难题。
一、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这些环节在作文习得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教与观察的方法。在布置观察任务前,必须要教与学生观察的方法,对事物的观察要抓住特点,如形状、质地、结构、颜色、用途等, 更有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和对比观察等方法的运用,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勤学善思,增长自己的见闻。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任务。在习得观察的方法之后,便是要进行每周特定观察的训练。观察什么呢,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自然山川之美,城镇变迁之美,邻里和睦之美,民风习俗之美等等,皆可成为观察的对象,关键在于如何操作。我认为,分主题,分系列的观察,像是人物系列,动植物系列,建筑文物系列,民风习俗系列等有条不紊的进行。还可以观察一位同学百米冲刺的面部表情;观察发试卷时一位同学的面部表情;观察一棵植物的生长;观察在排队打饭时不同人的不同神态等,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再次,组织实践与体验的活动。作文的内容和题材来源于生活,需要仔细观察体验、认真思考和精心提炼。学生对生活独特、真实而真诚的体验,其实恰恰是作文内容和题材的源泉。因此,在布置一些作文篇目的写作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可以亲自下地种田,体会父母的艰辛,汗流浃背的“煎熬”,劳作的乐趣,丰收的喜悦。更是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等契机,带学生领略我们乡镇自然风光之美,科技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淳朴的民风之美,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
在课题的开展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先后带领了两批次的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一次是组织学生参加发现太平科技之美,带领学生参观镇上的优秀企业生产间和大学校园,在参观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并用照相机拍下独特的风景,活动后进行整理并形成小文章《我与太平的科技之旅》。
另外一次是组织学生到镇上的牛心岭军区和钱岗广裕祠,广裕祠是考据北民南迁历史以及南北建筑风格互相借鉴发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筑文物,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它更是我们来自钱岗的陆氏学生的宗祠,这一次的寻找太平历史文化之美的旅途中,让参加活动的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镇上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的埋藏深处的故事,也再次让学生们看到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
最后,要分享观察的成果。在两次的实践活动的中,学生们认真做好记录和文字总结,通过游记或者微信、微博的方式,记录每一次活动的心灵之旅。同时把活动的收获,用画报或者观察笔记的形式展示与交流。既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同学们观察的兴趣与动机。
二、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的行文结构安排的借鉴,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更能激发他们的理性思考。因此,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是作文质的飞跃的保障。如何在农村学生中开展阅读课外书。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读书计划。鉴于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恒心和毅力等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干扰。因此,与学生共同制定有效的读书计划显得更为的重要。读什么书,怎么读,什么时候读,是精读,略读,还是跳读,反复阅读等方面做好指导,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到精彩地方,动情之处做好批注,摘录好词好句,写下一些心得体会,一本好的书,值得反复阅读,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因个人的心境或者阅历的不同,收获也会有所不一样。
其次,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库。作为乡镇中的学生与城镇的学生相比,课外书的拥有量和阅读量,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从家庭支持的层面来说,我们作为乡镇中学,家长们对课外书的支持率不高,普遍存在着考试不考的,就没必要买,也没必要看的情况,这种意识也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但凡能购买的课外书一般就是各种作文秘籍之类的,像是语文书附录后的名著《童年》、《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更是难见其踪影。加之,由镇到区的图书馆路途遥远,和对手机电子产品的依赖,更是打消了不少学生手捧一卷书的想法。
因此,面对以上的种种困境,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丰富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库,迫在眉睫。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库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捐书活动,来成立班级的阅读图书角。通过班级来订购杂志,丰富阅读的种类。还可以通过与学校图书馆的合作,以班集体的名义,每周向图书馆借阅二十本书籍,充实班级阅读图书角。
图书库建立起来了,另外的问题也会随之而生,就是学生没时间、没兴趣去看,怎么办?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可以解决的。每周抽取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或是让学生自由的沉浸在阅读的时光,或是开展新书推荐会、读书会,摘抄、读书笔记比赛等活动,通过少部分同学的阅读成果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更是以同伴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来促进学生们的阅读交流。
最后,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在各类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可借助PPT演示),对于培养学生整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口语的训练尤为重要。三分钟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每学期进行汇编为“动感人物篇”“成语故事篇”“文学名著经典赏析篇”“新闻时事热点篇”“时尚潮流篇”“科学篇”等,这一系列的内容,将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巧婦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学生积累到足够的写作素材、优美词句,突破写作前难题,我们再教以写作方法和技巧,素材的运用,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料”可写,这样我们的学生更加容易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