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
2017-08-02李春梅
【摘要】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中华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思考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43-01
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为世人所瞩目,应该建立在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认识的基础之上。一种文化也只有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应该着重用自己文化的经典来涵养青少年,使我们民族文化命脉能够传承下去,以保持自己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力求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重视阅读,理解传统文化
从字面的词义解析上,我们很容易了解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无论是课本的内容阅读和课堂外的阅读,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我国五千年历史的传承的文化,感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可了解我國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在阅读中,学生可通过手动抄写形式来感知优美句子,并在实际生活中引用并应用。当然,在阅读的当中,学生必须了解文化故事中的情节展现、人物设定、以及框架线索、故事演绎来掌握文章的精华,在实践内容教学中,因为教材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整体较少,所以,在课内研读的基础上,学生应该主动涉猎、延伸更多的课外阅读。
(二)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拥有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其文化价值震惊中外,源远流长。例如,享誉世界遗产的有北京长城、敦煌莫高窟、苏州园林文化、西安秦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等,其展现的特色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巧夺匠心般的工艺艺术等等无一不展现出我国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于教师的文化素质则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只有不断的充实自身的文化素质、知识涵养、教学能力等方面技术才又可能更好的使学生们感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鱼得水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三)加强诵读古典诗词,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众所周知,古典文化诗词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一笔,其重要文化价值不言而喻。通过对于古典诗词的认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本质,而且,还可以间接的陶冶学生自身的艺术情操、文化品读、甚至思想启迪、以至于领悟到人生哲理、世事百态的人生转变等。例如,在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园田居》中,诗里展现的是陶渊明厌弃官场,卸甲归田,归居田园的生活理念,当然,只有通过对古诗的品读,我们懂的当时的官场黑暗、政治腐败的社会背景,以至于,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诗人陶渊明此番作为的原因。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比如《论语》中强调的刚健自强的精神,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还提倡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以及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可见儒家学说是强调个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的。我国历史上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这都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激励分不开的。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演绎,却仍然保持某种同一性的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人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论基础。它能融入到国人的心理、思维、道德、审美、生活等一切活动中,发挥着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心理个性、人格、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古文诗词、戏剧曲艺、书法、绘画、针灸、武术、八卦等,也包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如中庸贵和、厚德载物、孝悌尽忠的精神。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认识、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振兴的需要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政治、文化的格局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作用和激励功能,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证以及智力支持。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使年轻一代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勇于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种民族意识只有靠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三、结语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总而言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车延霞.影视魅力与语文教学[J].电影评介,2007(16).
[2]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电影评介,2010(13).
[3]刘东娜.从影视文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电影评介,2007(4).
作者简介:
李春梅(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