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瞿秋白
2017-08-02邓艳
摘 要:《多余的话》是瞿秋白被捕后在狱中写的临终遗言,表面看似有些软弱与消沉。一位党的领导人,留下这篇多余的文章,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抹杀了自己曾经的功绩。随着对瞿秋白冤案的平反,研究的广泛,我们对瞿秋白以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政治舞台;文学领域;人格魅力
人卫版教材有一篇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革命家——瞿秋白。他曾经做过党的早期领导人,但在以前的历史书里出现极少,被定为曾犯有“左倾主义”错误。但是,看了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写出的《多余的话》,对他有一个新的认识。
《多余的话》写于1935年5月17日——23日,是瞿秋白在狱中写的临终遗言。但这不是普通的遗言,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光辉历史,没有歌功颂德,反倒是十分地消沉。这篇文章应该是写给党内同志看的。文末写道,“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这是我最后叫你们‘同志的一次。我是不配再叫你们‘同志的了。告诉你们:我实质上离开了你们的队伍好久了。”瞿秋白落笔之时,已经清楚坦白精神世界的后果。一位党的领导人,留下看似多余的文章,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抹杀了自己曾经的功绩。瞿秋白也一度背上了叛徒的罪名,文革期间他的家人都遭到迫害,他自己的坟地被掘了。
那么,刑场上坦然就义的瞿秋白和《多余的话》里消沉的瞿秋白,哪个是真实的瞿秋白?
一、政治舞台上的瞿秋白
1.因缘际会的出场
因为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修,他开始学俄文;到莫斯科,研究了些马克思理论的书籍;同乡张太雷介绍入党;一九二五年一月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成了中央委员;陈独秀退出中央,瞿秋白慢慢登上政治舞台,一切水到渠成。
2.痛苦挣扎的生涯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里,剖析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理轨迹。露出自己对政治的无力感和身不由己的无奈。对于陈独秀,他是断然不同意将之推下台的,他寄希望于陈独秀自己进行思想改造,手段相当温和。
对于权力,他更是徘徊不定,“那时自己就感觉到空谈无聊,但是一转念要退出领导地位,又感到好像是拆台。这样,勉强着度过了这一时期。”他这样比喻自己的心情:“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
“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一个书生,在时代的洪流里,被裹挟着做了太多的事情,瞿秋白称之为“历史的纠葛”,“历史的误会”。在李立三被开除中央委员、瞿秋白同被开除出政治局后,瞿秋白感到卸除了千斤重担,感谢这一开除。这样实在的表述,当然显示了他官瘾不大,从不愿斗争和争论观点,希望“和和气气过日子”。但是,那个年代的革命斗争不比和平年代,更要求领导者有武装斗争的气质,瞿秋白确实不适合成为那个年代革命党的领袖。
3.坚守道义的谢幕
1935年2月,在转移途中被俘。国民党方面多次劝降,他都从容拒绝。6月18日,在福建长汀被押赴郊野刑场,他的死已然驳斥了一切流言蜚语。虽然他没有写出像文天祥那样的正气歌,但在“为革命而死”与“背叛革命”两条道路作抉择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和纠结,那种若无其事的神态和从容就义的情形,充分证明了那崇高的革命品质。
二、文学领域的瞿秋白
1.文学创作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代表作品有《赤都心史》《俄乡纪程》《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等。
2.俄苏文学研究
这是他的学问强项,也是他的文学才情与学术功力厚积所在。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说:“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久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又说:“从1920年到1930年,整整十年我离开了‘自己的家——我所愿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他反复抱怨,“我枉费了一生心力在我不感兴趣的政治上”。离开自己心爱的“家”——俄国文学研究,这是他最感痛惜的。如果他没有那么早去世,或许为中俄文学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3.书法石刻
瞿秋白从小就喜爱“颜体”书法。有一次,瞿秋白见自己的亲戚名书家庄蕴宽的魏碑写得很好,就开始专心与他学习临摹北魏龙门二十品。瞿秋白在临摹时刻苦认真,以致他后来的书法一直保留着魏晋风格。
瞿秋白的六伯父瞿世璜能篆能刻,技艺精湛。后来瞿秋白读中学时,国文教师史蛰夫在石刻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并抽出时间对瞿秋白进行精心传授。瞿秋白后来石章刻得非常好,自刻有双、霜、爽、秋白、铁梅、涤梅、梅影山人等多枚图章。电影《秋之白华》里的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那枚“秋之白华”的图章,也让人印象深刻。
三、永恒的人格魅力
《多余的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感慨万千。在汀州的狱中,他并未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提笔写下《多余的话》,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最真实的那一面公之于众。这种对历史的忠诚与对生命的坦白,让人真正的钦佩。内心要有多少从容与无愧,才能在生命最后留下这样“多余的话”,不求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让人膜拜敬仰,但留一腔赤子之心。
有人讨论瞿秋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人,我也会拿这个问题来问我的学生,学生们若了解了人物的生平资料后,答案是二者皆有。我认为,若单以成败来考量瞿秋白的一生是非常浅薄的。在我看来《多余的话》,这篇在狱中的文字,没有取悦谁,也不用迎合谁。一切皆从内心出发,为着一点良心上的自由与平静。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虚伪的欺世盗名之徒,然而瞿秋白即便选择死的时候,也没有粉饰自己。一个伟大的人绝不會因为真诚的袒露自我,剖析自我而被误解,相反这种真实而朴素的人格,会更加让人敬重。所以从容赴死是他,消沉无奈是他,一腔赤诚也是他,双面秋白,一种情怀。
大家喜欢瞿秋白,因为他是个真正的人,不是一根标秆,一面旗帜,一个定义,一个闪烁着耀眼光芒却一直被埋没的高尚心灵。也希望用此文表达对这位先烈深深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傅修海.时代觅渡的丰富与痛苦: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邓艳(1979—),湖北人,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