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前人所难状之状

2017-08-02林逸岚

速读·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山水诗溶洞

林逸岚

摘 要:溶洞题材诗郑珍山水诗的三大题材之一。他笔下的黔中溶洞奇险瑰丽,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和现实观照,集中体现了他新奇多变的创作手法和奇奥峭拔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郑珍;山水诗;溶洞

一、概述:黔中山水,溶洞独秀

郑珍生于黔中“山国”,自称“余生山中人,少性爱邱壑”,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巢经巢诗钞》中有二百余首,以描写黔、湘、滇等地的山川景物为主。贵州属于岩溶地质,发育着众多罕见的溶洞。溶洞题材成为其山水诗三大题材之一,大部分创作于郑珍的中年时期。期间,他回乡守丧,营建望山堂,任教书院,踏遍万水千山,历尽人间沧桑,创作了《两洞诗》《怀阳洞》《白崖洞》等溶洞题材诗篇。

二、内容特色:奇险瑰丽,个性鲜明

郑珍笔下的溶洞以“奇险”为共同特征,但风貌迥异,绝不雷同。

第一,空间侧重点不同,或极描洞内奇景,或重写洞外险象。如《两洞诗》写的是青龙洞内部“洞中建楼、楼中有洞”的奇观;而《牟珠洞》从“壁翠泉声接清梦”的洞外瀑布,写到“阴阴香火久”的洞内人文,无一字实写洞内之景,却令人鼻沁洞内之幽寒。

第二,取景视角不同。组诗《两洞诗》中,《北洞》以俯仰周览的视角,先远观洞下桥梁,下视人寰,再近看“天匠妙布置”的洞口景观,最后鸟瞰古舞州城的整幅江景,以上观下,以大观小,有凌跨自然、兼包并举的姿态和气势。《南洞》随墱道盘曲上升,峰回路转,“五步一小峰,峰峰瘦皱排。石林夹幽径,绿蔚掌大苔”,有如入蓬莱仙境之感。

第三,突出“奇险”特点的不同侧面。黄蜿开辟世界而生的碧霄洞奇中显怪;“负壁肃立”的怀阳洞险而生寒,“蟠蛰富诡谲”的白厓洞奇险中带丑恶之感,令人“回首肝肠彻”。

三、思想情感:沧桑孤寂,淡泊避世

溶洞题材的山水诗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年郑珍的人生体味。与青年时代相比,情感更淳厚,哲思更深刻;与奇山、险滩题材诗相比,自然感官独具特色。

第一,旖旎风光无人分享的孤寂感。《北洞》诗尾发出“竟无一闲者,偕余足音楚。凭高发深唱,永怀云谷翁。”的慷慨浩叹,《南洞》则以“孰云过者过,观者返自涯。长啸语山灵,孤诣自古来”四句议论作结,均有孑然一身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并不完全相同,《北洞》一诗因孤寂而怀古,追忆明朝嘉靖年间郡守黄希英祀朱子洞的往事,以黄希英施政布教,普惠百姓,颇有自况之意;《南洞》则多了一种自古登临情趣只有独行得以体会的自得之感,有种孤独而不寂寞的从容,因而整体格调更加冷静自然,有山水画写意的疏离淡泊之感。

第二,感慨造化弄人的坎坷人生路。不同于其他山水诗中常有的乐观豁达,溶洞的幽森使郑珍心中认命顺时的被动情绪更为浓厚,对天道产生质疑,而又无能为力。《怀阳洞》中诗人用“万古不受雨露恩”象征人生际遇的坎坷失意。《牟珠洞》中,诗人在空寂的牟珠洞中休憩时,回想前半生经历的种种变故,感慨“好事半生得恶报,至今事警神鬼弄”,对造化弄人感到无奈悲观。

第三,厌恶官场的避世情绪和超脱功名的淡泊情怀。《白厓洞》写诗人与弟子举杯共饮于白崖洞,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流连忘返,甚至产生了把白厓洞作为“避世”之所的想法。《游南洞》中,诗人在山水中观照现实,发出“世惟富贵天不知,此意难与俗人说”的喟叹,欲以溶洞为家,不再沉浮宦海。溶洞能给予诗人以安全感,对自然的皈依和依戀之感更加明显,对权力漩涡的离心力也更加强烈。

四、表现手法:想象比喻,生字僻典

不同于学人诗、题识诗的学宋之风,其他题材山水诗的平实质朴,浅白近人,溶洞题材的山水诗不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而将想象、夸张、比喻、用典等手法巧妙结合,成就巧夺天工的佳作。

第一,溶洞的奇险瑰丽触发丰富的联想,使他得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窘困和仕途的不顺。因而他善用想象的手法渲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月陪黎雪楼询舅游碧霄洞》以黄蜿开辟世界的神话开篇,描述其来历,表现其新奇幽微。《白厓洞》为了凸显出白厓洞的“险”和“峭”,想象蟠龙诡变多端,搅动“沉沉百尺潭”,又有骊龙吐珠玩耍,射出“腾光夜飞掣”,波光叠荡,闪过幽林。

第二,郑珍还善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续用笔,多重意象叠加,打破了乾嘉以来诗歌意象老化的僵局。《北洞》中,诗人首句实写便把北洞比喻为临江而踞的一只蛤蟆,以蝶朦比喻摩肩接踵的渡江行人,以一线比喻石钟乳之细长,以绿芙蓉比喻石钟乳之倒垂,以户精比喻洞洞相连。一连串的比喻突出洞外山势水势之险恶,洞内景物之玲珑。《怀阳洞》一诗则化静为动、静中寓动,把溶洞中石钟乳的不同形态分别比喻为孔雀、白虎、仙官等,营造出光怪陆离的仙境。胡先啸先生曾评论此诗:“刻画之工肖,笔力之雄杰,殆可直追昌黎。”

第三,他的山水诗也难逃宋诗派生僻字入诗的窠臼,多用冷僻怪字、奇辞奥句,大篇幅地用典,以此拓展诗歌意境。《正月陪黎雪楼舅游碧霄洞》用典甚多,且多佛典、僻典。“大孔雀迦陵”一句融五个典故,分别是:《正法念经》的“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迦,出妙声音”;《慧苑音义》的“迦陵频迦,此云美音鸟”;《长阿含经》的“菩萨生时,其声清澈,柔软和雅,如迦逻频迦”;《楞严经》的“迦陵仙音,徧十方界”;元稹《度门寺》的“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语言之奇,突出溶洞之奇;用字之艰,更显处境之险。

五、艺术风格:奇奥峭拔,不失自然

山水的风貌深刻影响着诗风的形成,诗人的性格志趣、生活境遇和当时的文学思潮等与诗风的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黄万机先生根据郑珍的创作分期,将其艺术风格总结为早期的“奇奥峭拔”、中期的“酸涩苍郁”与晚期的“淳厚自然”,差异而又关联,相互对立而又辩证统一。虽然溶洞题材的山水诗大部分创作于中期,但是由于题材本身奇险瑰谲,加之用字古奥生僻、手法奇幻多变,基本延续着早期“奇奥峭拔”的艺术风格,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少部分抒情议论的章句显露中期代表性的“酸涩苍郁”之味。

六、结语

“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前人所难状之状”,在郑珍坎坷磨难的人生路上,自然山水为他开辟一片心灵休憩的净土。触景生情而妙笔生花的山水诗也超越个人生命,超越历史风云,在奇丽浪漫的想象空间中熠熠生辉,在人类文明的艺术殿堂里被永远记念。

参考文献:

[1](清)郑珍著,龙先绪注.巢经巢诗钞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2]黄万机.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J].苏州大学学报,1987,(03):69-73.

[3]陶文鹏.论郑珍的山水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73-79.

猜你喜欢

山水诗溶洞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出发吧,去溶洞
瞻谢公亭
地下溶洞大营救
浅谈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溶洞处理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试论玄言诗的评价
地下的世界 秘境溶洞
浅析溶洞区桩基施工方案选择及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