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2016-08-15任仲夷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佛教

【摘 要】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谢灵运在佛学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本文选取谢灵运山水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以及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谢灵运;山水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56-03

一、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433年),著名的山水诗人,他是东晋谢氏家族的后代,年少好学,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晋安帝义熙元年,谢灵运踏上了仕途。次年,谢灵运做了抚军将军刘毅的参军,在刘毅做了豫州刺史以后,谢灵运依然追随他,担任其参军。刘宋建国初期,因为严重打压氏族,谢灵运的仕途颇为不顺,被降职并出守永嘉郡。景平元年,谢灵运称病辞官,离开永嘉郡,游历山水。此后,他多次被启用,但仍郁郁不志,寄情于山水,倾心佛法。

二、谢灵运与佛教

晋宋时期佛教盛行,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谢灵运也笃信佛教,佛教在他的一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谢灵运在《庐山慧远法师诔》中记载,大约在他十五岁的时就仰慕佛教高僧慧远的大名,有志皈依。之后,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此时他三十八岁。在官场失意之后,他选择隐居,更加倾心于佛法,并把佛教视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①(《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在临终受刑之前,他还嘱咐家人,要把他的胡须布施给佛门,并在《临终》诗中写道:“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②表达了在仕途上的不得志,用佛教来安慰自己,寄希望于来世。谢灵运一生笃信佛法、广结佛缘。如《高僧传》中记载了谢灵运与知名高僧慧远交往的事情,虽然谢灵运比慧远小很多,但一直很仰慕慧远,与他交往甚深,还应慧远之邀作《佛影铭》。慧远八十三岁去世以后,谢灵运为其立碑,并写了《庐山慧远法师诔》,诔文中记录了慧远的生平事迹,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谢灵运在永嘉任职期间,同法勖、僧维、慧驎等名僧往来密切,常常一同游历于山水之间。此外,僧人法显、慧琳、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的交往也甚深。不仅如此,谢灵运隐居之时,还在自己的庄园内建经台、讲堂、禅室、僧房,接见僧人,并与他们探讨佛法,如《山居赋》中记载:“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经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谢灵运倾心佛法,他对深奥精妙的佛学理论也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佛学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他与僧人探讨关于“顿悟成佛”,著有《与诸道人辨宗论》。此外,他还注释《金刚般若经》,参与南朝改译《大般涅槃经》,撰写专著《十四音训叙》。

三、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

(一)题材方面

谢灵运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很自然地体现了佛教思想。在选材方面,他的诗文与佛教有关的很多,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壁立招提精舍》《过瞿溪石室饭僧》;碑铭《庐山法师碑》《佛影铭》;诔《庐山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颂《和从弟惠连无量寿颂》《无量寿颂》;赞《和范光禄祗洹像赞三首》《<维摩诘经>中十譬赞八首》《缘觉声闻合赞》等。谢灵运的佛教题材作品,有的是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有的是赞美佛教高僧广布教化的德行,有的是阐发佛教的义理。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诗人与佛教徒的双重品质。

(二)“空”

在佛教思想盛行的大背景下,谢灵运游历山水之间,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谢灵运与当时著名的高僧慧远交好,又受到道生的观点影响。“慧远宣扬的般若学,使谢灵运尚理,道生倡导的佛性论,又使他重情。谢灵运的山水诗既受到了佛教般若学的引领,又受到了佛性论思想滋养。”③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代表般若学的“空”字出现较多,在《谢康乐集》中,出现了14次。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林登池上楼》)

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游岭门山诗》)

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缓歌行》)

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登石室饭僧》)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石壁立招提精舍》)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过白岸亭》)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斋中读书》)

务协华京想,讵存空谷期。(《酬从弟惠连》)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入彭蠡湖口》④)

这些诗句中“空”字频繁使用,谢灵运用这样的佛家常用词语来表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空灵幽寂,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宗教情怀。谢灵运诗文作品中的“空”,不是在字面上的简单使用,而是将其内涵渗透在诗作之中。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描写自然景物不仅仅局限于形色声名外相,而且也体现了灵山秀水本身所包含的佛法真理,这些景色本身就体现了“空”的意蕴。于是,这些景物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空灵幽寂的意境。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⑤,“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登石室饭僧诗》)⑥,“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缓歌行》)⑦。这些诗句清新自然,将景物写得很有灵性,同时,谢灵运将自己的佛教情怀融入对山水景物的描述中。谢灵运继承了般若学佛性本“空”的思想,又主张万物皆有佛性,山水景物也不例外。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谢灵运以物象自在之形来审视外部世界,进一步抛开主观情感活动,使万物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状态中,从而参悟其中的佛性。谢灵运的诗作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江中孤屿》和《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都是对“澄怀观道”的一种诠释,在虚静的状态下,寄情山水,感悟山水,在对山水美景的描写中融入了无所不在的佛性,让我们从自然景象中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理趣,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达到清明空灵的境界。唐代皎然在《诗式》说:“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⑧,这里的“空王”是指佛,皎然在《诗式》中对谢灵运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谢灵运诗创作的山水诗受到佛家思维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作诗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诗歌要追求言外之意,这就超越了思维和语言的影响。在谢灵运的诗作中,“空”字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他的在诗作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佛教倡导运用般若空观来观照万物,追求万物空性和佛教空理,谢灵运正是将佛理融入山水景物之中,从中寻求寄托。如谢灵运诗作中“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正趋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⑨谢灵运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山水美景,在醉心于山水的同时求道悟理,既体现了慧远的自然山水观,又做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创作中也有世事人情的助推,这首诗用美景的无人欣赏来说明自己政治上不得志,并以怡然安居自慰惆怅。

(三)丽清并举

佛教在晋宋时期盛行,“色空一如”是佛家重要的思想,影响了六朝审美观。佛教中“色空一如”“佛性即我”的思想被氏族名流们欣然接纳,并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心态与审美情趣,他们既要追求外物声色的绮丽清艳,又要享受心境的清寂澄澈,由此便产生了清丽的审美风格。谢灵运的诗清丽自然,如这些诗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楼》)⑩,“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沈约评价谢灵运的诗为“清辞丽曲”“英辞润金石”,梁简文帝则评价其诗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这些评价都突出了谢灵运诗歌的特点——清丽自然。他的诗中“媚”字也多次出现,这些“媚”字的使用,可以看出谢灵运对形态万千的自然山水的关注,诗人经过精心锤炼而成的这些诗句,展现出自然山水明媚秀丽的风姿,同时也可以从清丽的山水之中感悟佛教“空”的规律,正如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卷上:“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另一方面,谢灵运的诗作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不加雕琢,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这些诗句没有用华丽的词语,却能展现出清新之美,因此,谢灵运的诗作清丽并举。一方面,谢灵运描写自然景物精雕细刻,穷尽极艳,极貌追新,重声色形态;另一方面,他又尽量在描写的过程中超越万物的形态,在自然景物中渗透了佛教的情怀,最后表达了诗人顿悟之后的一种解脱。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谢诗:“经营惨淡,钩深索隐,而一归自然。”?谢灵运诗歌的清丽风格代表了六朝时期的审美风尚,其诗之所以被推崇,正是因为精彩华妙与清丽自然相合。

四、结论

谢灵运是晋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此外,谢灵运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在佛学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佛教因素对谢灵运的山水诗影响颇深,从而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独特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

②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③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④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⑤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⑥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6页。

⑦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

⑧皎然,《诗式校注》,人民出文学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⑨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⑩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8页。

?梁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7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6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

?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5页。

?沈德潜著,《古诗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葛晓音选编.谢灵运研究论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黄节注.谢康乐诗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杨容.谢灵运佛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版

[6]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临汾: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任仲夷(1983-),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

猜你喜欢

谢灵运山水诗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UP THE MOUNTAINS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