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老工业城市的绿色发展实践

2017-08-02毛腾飞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株洲湘江全市

毛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株洲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困,2003、2004年连续两年戴上了一顶“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自2007年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我们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增加绿色供给,加快老工业城市绿色发展步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主要做法是:

一、以壮士断腕的意志治理污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底色

一是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清水塘老工业区曾经聚集了260多家企业,产值近300亿元,是株洲工业发展的“顶梁柱”,也是株洲最大的污染源,“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到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发现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路子既投入大,也不是治本之策。为此,我们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意志和决心,大力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2013年以来一口气关停污染企业94家。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派出3位市级领导和200多名工作人员进驻清水塘一线办公,攻坚力度空前加大,年内把除株冶集团之外的146家企业全部关停,明年所有企业全面关停,真正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二是打响湘江保护治理攻坚战。湘江是株洲的母亲河,湘江保护与治理是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从2013年起,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 “堵(源头)治结合、以堵为主”,全市投资200亿元完成项目1002个,关停企业(生产线)217家(条),在市中心城区拆除烟囱115座、截流湘江污水直排口31个,关闭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461个。从2016年起,正在按照“治调并重,建管结合”的思路,纵深推进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朝着“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生态目标迈进。

三是打响城乡环境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青山净土”行动,让绿色成为株洲发展的新底色。以农村垃圾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同治,所辖5个县市全部为国家级或省级卫生县城。通过以上三大攻坚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上升到2016年的283天,增加了69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上升为国家Ⅱ类。

二、以重塑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支撑

一是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株洲集火车动力、飞机动力、汽车动力于一身,产业和技术人才优势明显,我们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按照“3+3+1”产业体系,发展壮大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发展与之高度关联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投资200亿元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落户株洲;北汽株洲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已聚集160多家汽车配套企业,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良好。

二是大力推进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双提升。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微软、惠普、长城电脑、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株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6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623亿元,增长1.3倍。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推进有色加工、陶瓷、服饰、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大力实施“万名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吸引了十多名院士和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株洲创业。建设了100多个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突破和掌握了IGBT、磁悬浮、深海机器人、3D打印、水墨印刷等一批核心技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术支撑,世界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成功投入运行,IGBT实现产业化。积极推进海外并购,整合全球资源创新,140多家企业与国外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近三年成功完成18个海外并购项目。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市80%的研发人才、80%的研发平台、80%的研发成果来自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成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已入园企业61家)、炎帝创客中心、云龙零创空间等18家众创空间(国家级5家、省级6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2016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增长57%,新增各类企业增长36.3%,正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动力

一是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作为国家环保部的综合督查试点,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交办督办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深入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近三年全市环保立案287起,移送公安部门环境违法案件46起,刑事追责案件12起。

二是推动环保治理市场化。在全国比较早地推行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引入专业化保洁公司,把扫地的事交给市场,城市越来越干净了。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污染治理。在全省建设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所有垃圾全部焚烧发电,年发电量达到1亿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范围涵盖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交易总量居全省首位。创新绿色信贷融资,对环境违法企业一律不批新增贷款。投资过百亿的城市绿荫、碧水蓝天等行动中的一批重大项目坚持政府、企业、市民投入或PPP模式,正在快速推进。

三是完善环保考核体系。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生态文明考核指标权重,每年定期发布生态文明评价报告,并从今年起对各县市区进行评比公示。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及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

四、以全民参与的办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

一是突出活动引领,按照“全单位覆盖、全员参与、全要素进入”的要求,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十进十四社会单元”示范创建活动,即清洁能源、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志愿者行动等10方面的“两型”要素,全面进入家庭等14类社会单元。

二是率先制订“两型”标准,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研究制订了“两型”城镇、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等14个标准文本。推动在各类学校按年级编印了相应的“两型”教材,固定安排教学课时进行讲授。将市区的公交车全部电动化,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电动公交城市;投放了2万多辆公共自行车,日均骑行人次数以10万计,中央四台作了推介。

三是建立第三方评价认证制度,给达到标准的社会单元授予“两型”绿色牌证,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如“两型”家庭创建示范户受到了国务委员的接见和肯定。

四是大力开展“两型”主题活动,在全市组织“两型”文学艺术摄影创作和作品征集活动,举办“两型”文艺节目汇演,开展节能宣传周、地球日、毅行湘江等各种“两型”主题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被示范创建活动发动起来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全市市民的一种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株洲湘江全市
湘江魂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童心画廊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