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2017-08-02艾学峰
艾学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近年来,深圳市作为全国改革試验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广东省工作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围绕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深度布局、强劲发力,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稳、质量高、活力强、后劲足的良好态势。一是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2016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约1.95万亿元,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6亿元,增长15%,四年翻了一番多,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二是创新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是引领式创新发展步伐加快,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2万件,增长47.6%,占全国46.6%,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6项。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五个方面:
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抓手,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把科技创新相关体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综合配套、统筹推进,精准发力、率先改革,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全市改革总负责人,各位常委、副市长主抓分管领域重点改革,真正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从市层面的重点改革,到各基层单位日常大量的“微改革”、“微创新”,形成了全社会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精准化组合型创新政策供给,在制定全国首部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自主创新“33条”等系列规划政策基础上,去年又出台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一揽子”政策,集中推出235条措施,完善多层次、全链条创新政策体系。比如,在创新激励方面,通过改革,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科研人员绩效支出占资助金额比例提高至50%,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比例放宽至30%;在人才住房方面,成立注册资本1000亿元的市人才安居集团,明确“十三五”时期新筹建人才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同时将新引进博士、硕士、本科生的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分别提高至3万元、2.5万元、1.5万元,从制度层面缓解人才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关键突破,构筑更加坚实的创新支撑体系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系统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一是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库之一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库。同时,深圳获批参与国家未来网络科技基础试验设施建设,并在超材料、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领域规划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继续加大创新载体布局。新建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三是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动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迈进,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无人机、柔性显示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华为短码方案成为全球5G技术标准之一。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40.7%,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49项,增长53.7%。
三、以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发展更加强大的创新型产业
大力发展新产业、壮大新经济,做大做强创新型经济。一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全年支持新兴产业项目1032个,开工华星光电第11代液晶面板、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其中互联网产业增长15.3%,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增长20.2%,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和14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3%。二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2015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计达8037家。创新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其中华为营业收入增长32%,中兴、华讯方舟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5%、32.3%。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爆发式增长,优必选产值去年增长6倍,大疆产值8年增长1万倍,去年突破100亿元。三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组建神经科学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数字生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3家,增长33%,累计达93家,成为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生力军。
四、以开放创新为重要路径,编织更大范围配置资源的创新网络
主动加强与全球创新网络有效对接,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能量。一是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去年设立两家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苹果、微软、高通等全球科技巨头在深设立研发机构。全年新引进“孔雀计划”高层次创新团队23个、全职院士6名,新增海归人才1.05万人、高技能人才12.6万人。二是推动开放创新布局提速。积极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等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建立深圳一密歇根贸易、投资和创新合作中心,深圳企业和机构在海外新设立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中心76家,累计372家,增长25.7% 。三是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式、国际化发展。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与北大、清华等6所国内名校签约建设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工大(深圳)招收首批本科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10所特色学院加快建设。四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启动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合作开发,着力打造深港科技及创新园,新资助创新合作项目12个,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深莞惠“3+2”经济圈创新合作。
五、以平台建设为主攻方向,打造更加综合、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统筹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文化、商业模式等各领域创新,促进创新、创业、创技、创客“四创联动”,形成新的创新叠加效应。一是着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全市VC/PE 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总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深圳。全年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886亿元,增长51.8%。二是着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要素,在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基因等领域建立产学研资联盟45个、专利联盟16个、技术服务平台147个,推动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加快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新增技术转移机构12家、累计64家,全年技术交易额468.7亿元,增长20%。三是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将创客专项资金由2亿元提高到5亿元,新设3亿元的创客基金,实施青少年创新专项计划,推动7000余台大中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共享。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50万人次参加。累计建成创新孵化载体237家,孵化场地面积5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0余家。深圳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深圳创新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诸如国家布局的行业性大院大所和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缺乏,高水平大学建设尚需时日,创新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创新环境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等。
下一步,深圳将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习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认真落实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亲切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习借鉴各省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广东省的工作部署,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特区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实施重大科技基礎设施、基础研究机构、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海外创新中心等 “十大计划”,巩固提升以创新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优势,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先导性产业,以创新突破新技术、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打造更加强大的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改革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