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2017-08-02拜争刚吴淑婷
拜争刚 吴淑婷 齐 铱
循证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拜争刚 吴淑婷 齐 铱
为了解目前国内循证理念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从而为我国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循证”“证据”“知证”为检索词,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15年12月。使用软件ableau逐篇阅读全文并提取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应用UCINET进行可视化共词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7篇文献。可以看出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一种补充,这一新理念在国内兴起较晚,学界认知度并不高,发表文献尚少。目前发表文献仍然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次研究文献数量不多、文献质量不高、循证理念传播范围小、循证社会工作方法不明晰等问题,但国内已经有一批学者开始了解循证理念和掌握循证研究方法。
循证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系统评价
一、背景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又译为“证据为本的实践”,是一种教育与实践范式,包括一系列旨在帮助实践者与管理人员识别、选择与执行对案主进行有效干预的预定步骤,其理念始于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其后便迅速延伸到医学以外的应用社会科学各领域。①杨文登:《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 p50-59.
循证社会工作即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国外的循证社会工作研究起步较早。1999年,E·Gambrill首次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社会工作领域;2003年Leonard Gibb出版了第一本社会工作手册;同年Aaron Rosen和Enola Proctor制定了循证社会工作指引。②Mullen, E.J., et al.,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facing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Evidence & Policy A Journal of Research Debate & Practice, 2004. 1(1): p. 61-84.2008年在美国出版的第20版《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正式收录了“循证实践”词条。③Mizrahi, T. and L.E. Davi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2008: NASW Press,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4年国内学者何雪松教授最先提出循证实践是“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可能策略”,2005年陈树强教授分析了证据为本的实践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①陈树强:《以证据为本的实践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56页。此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意识到了将循证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②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9(1)。
在社会工作中引入循证的理念和方法,意义在于:(1)提升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显示度,进而提高决策的质量;(2)让服务对象参与相关服务方案的设计及政策制定的过程,使得最终制定的服务方案能充分涵括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期望;(3)使现有最佳证据能被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避开了主观独断的做法;(4)保证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与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填补了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时代的进步导致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因此在日常社会工作实践和相关决策的实施中将越来越重视科学证据。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循证社会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挑战并提出对策。
二、方法
(一)文献检索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词为“循证”“知证”“证据”,CNKI限定检索范围社会科学Ⅰ、Ⅱ辑。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10月。
(二)纳入排出标准
纳入符合循证理念与方法在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应用的文献,包括原始研究、二次研究、综述等;排除重复文献、会议通知、个人观点、专家意见及评论等。
(三)文献筛选
两名研究者背对背筛选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相关文献,若遇分歧则两人讨论解决。
(四)信息提取
逐篇阅读全文并提取外部信息(作者、地区、发表时间、基金支持等)和内部信息(研究类型、关键词、前景分析等)。
(五)结果分析
使用Tableau软件统计分析文献类型、发表时间、地区、基金支持情况等外部信息;构建内部信息核心词的共词矩阵,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共词分析之后得到可视化结构图。
三、结果
(一)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721篇,去重后获得717篇,逐篇阅读标题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684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初步纳入文献33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27篇文献(图1)。
图1 检索过程
(二)文献外部信息分类统计
1. 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情况
我国循证社会工作领域的第一篇文献发表于2004年,此后的四年间并无文献发表,至2009年开始文献数量有所增加(图2)。我国循证社会工作领域发表文献较少,但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综述类文献数量近年来有小幅度下降,而起步较晚的一次研究和二次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正在上升(图3)。
图2 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图
图3 不同类型的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图
2. 文献数量的地区差异
我国循证社会工作的文献发表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量文献集中在沿海省市,其中江苏、安徽、广东、上海四省市数量最多,各有三篇文献发表,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也各有一篇文献发表(图4)。研究地区与文献类型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但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和北京四省市文献类型较为多样,其中安徽的文献全部为一次研究和二次研究,而福建省的两篇文献全部为一次研究(图5)。
图4 不同地区所发表的文献数量图
图5 不同地区发表文献类型图
3. 文献类型数量分析
综述类文献最多,占57.14%,一次研究和二次研究分别占28.57%和14.29%(图6)。
图6 文献类型-数量图
4. 文献的基金支持情况
统计下来,有明确基金支持的文献数量,约占文献总量的53.57%,其中一次研究共8篇,全部有基金支持,二次研究的基金支持率为50.00%,而综述的基金支持率较低,为31.25%(图7)。基金支持充分的省市,如北京、河南、江苏、安徽、福建等,发表文献数量普遍较多(图8)。循证社会工作在刚开始出现时并无基金支持,自第二篇文献开始基金支持大体上随年份增加,但2013年这一年发表的文献都未显示有明确基金支持(图9)。
图7 不同文献类型的基金支持情况图
图8 不同地区的文献基金支持情况
图9 不同年份的基金支持情况
(三)文献提取的内部信息概述
1. 作者及作者单位信息概述
何雪松教授是将循证理念介绍到中国社会工作的第一人,其著作在之后发表的循证社会工作文献中被多次引用。另有杨文登、邓玮、伍晓艳、彭少峰、张昱五位作者发表循证社会工作文献较多(各两篇),其所在机构均为大学院校。总体来看,89.29%的作者单位属于大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研究机构;仅有两篇文献作者为循证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者,分别隶属于河南某国企政工部和湖南省戒毒管理局。
2. 关键词共词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和研究,在未限定词频数的情况下,命中关键词51个,构建共词矩阵后得到关键词的可视化结构图(图10),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工作”“循证实践”为主要核心词,“循证”“循证医学”和“循证社会工作”为次级关键词。循证社会工作作为循证实践的分支,充分遵循了循证理念,因此以“循证”和“社会工作”作为核心词来看,“福利服务”“学生保健服务”“老龄化”和“抗逆力”等这些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也代表了我国循证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工作在实际情况下更倾向于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的实践,从图中可以看出,“循证医学”作为次级核心词同时存在并与“循证实践”连接,包括了一部分公共卫生方面的关键词,说明循证社会工作的方法及理念由循证医学引入,并逐渐在社会科学领域扩大化使用。
图10 文献关键词共词分析图
四、讨论
(一)我国循证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循证社会工作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加
从文献发表数量和年份来看,循证社会工作在国内发表数量总体较少,最早的一篇文献出现在2004年,但此后四年再无新文献发表,可见循证社会工作自引入中国后所受到的关注热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循证社会工作仍感到陌生,而又没有相关的知识宣传或是说宣传力度不够引起研究者的探究。至2009年开始文献数目逐年增多。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与日俱增,文献数量的递增体现了循证社会工作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社会工作者迫切需要能帮助实际工作的决策和证据,使得研究人员首先开始结合国外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结果,致力于循证社会工作本土化。同时我们也推测,随着国际上Campbell协作网的成熟和发展,国外社会工作已然步入由循证理念和方法指导的成熟的道路,国内社会工作领域想要发展,也势必紧跟时代的潮流。
2.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局域分布不平衡
总体来看,循证社会工作的发表文献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另外,由于甘肃、四川两省循证医学研究开展较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省循证社会工作理念的引入和深化。有明确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占据总量的50%,由此可见,相关研究单位及政府部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识到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循证方法和理论的重要性,并给予了适当支持。但与此同时,不难发现综述较多,而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的研究少,其原因可能是:国内研究者对循证社会工作了解尚少,对方法学的了解和掌握尚不成熟而只能通过对国外文献的解读提供一些指导意见。虽然有研究表示,标准化实践有可能降低研究者创建更好研究证据的动力,但在现实情况中,原始研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受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的影响而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大多数研究者难以开展原始研究,或者说完成的原始研究存在较大局限性,主要因为获得的支持力度不够,使项目只能在小范围实施。由于我国的地域特殊性,从不同地区的文献类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发达的沿海地区能较早对项目提供基金支持,因此原始研究的开展也比内陆地区早。
3.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实力单薄
在可分析的文献中,作者除研究者外仅有一名管理者,无实践者。此现象说明目前最关注循证社会工作的为研究者,而真正参与社会工作的实践及管理人员关注较少,这可能是导致循证社会工作文献总体较少的原因,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原始研究数量有限的情况:(1)由研究者主导过分重视“证据”客观性,缺乏社工批判性思考;(2)忽视实践过程的不确定性,模式容易生搬硬套;(3)对专业价值与伦理的冲突,反而让社工迷失方向;(4)加重工作人员的负担,很难被认可并接受。①李树文:《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反思——对几个社会服务项目的研究》,《理论界》,2014(1)。有研究分析,相关高级证据不多,实践者的培训、教育也跟不上循证社会工作理念的发展,即便是已完成的原始研究,其结果也存在局限性。以上现象都可能导致研究与实践分离,研究者的文献成果并不会真正被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关注到。因此,在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案主的独特性、风险—效益、成本—效益等。②杨文登:《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3(2)。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循证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循证社会工作局限于理论层面,实践者和管理阶层对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仍不了解;(2)全国范围内循证社会工作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状况的差异体现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并且沿海发达地区的理论体系较内陆先进;(3)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坎坷,社会工作领域内未形成系统的循证方法体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1)研究者和实践、管理者之间缺乏信息交互;(2)各地区、研究人员和机构之间缺乏交流;(3)政府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实践者和管理人员对循证社会工作只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了解证据的科学性和方法的优越性;(4)我国社会工作教师大多非科班出身,既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在循证理念的掌握以及方法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我国循证社会工作传播和发展滞后的情状。
(二)挑战
过去社会工作者主要依靠专家建议,个人经验、相关学说、权威文章从事相关工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科学证据在日常社会工作实践和决策实施中将占据更大的比重,这无疑会提高行业的效力和可信度,也有助于从业者实现他们的道德义务。国外学者早已提出了循证理念和方法是社会工作进入新时代的信号,开始重视将循证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化到日常社会工作中。③GRAY, M., D. PLATH, and S. WEBB,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A Critical St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1. 14(1): p141-150.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工作事业起步晚、发展缓,现状错综复杂,有极大的发展改进空间,引入循证理念及方法,既能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又可为循证方法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使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继续发挥理论上的优越性以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但在循证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各方应当协同起来完善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因此在这里向研究者、实践者及管理人员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理念转换。实践者必须接受并认识到个人经验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存在局限性,必须尽可能应用和想办法创造科学的证据,减轻工作负担,更好地进行服务工作。
2.方法转换。对于现阶段苦苦追求社会认同和长效发展的社会工作而言,科学为本的循证实践无疑是高度适切的,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①彭少峰,张昱:《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实践限度与可能价值——以南通循证矫正为例》,《学习与实践》,2015(02)。如何使Cochrane和Campbell有关社会服务领域的系统评价方法让更多人接受,从而制作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3.服务团队建设。如何在非临床领域建立目标明确、跨学科的稳定的研究和实践团队呢?在具体的案例下,进行方法学培训和循证实践培训,帮助相关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是必要的。②拜争刚:《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转化医学杂志》,2015(3)。
4.监管力度。要求管理者能够推动相关证据的使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针对现状提出的发展策略
要想解决我国社会工作领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推动循证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三点改进发展策略:
其一,大力倡导政府支持,提高储备基金,动员研究者探索循证社会工作本土化道路,使循证理念扎根于社会工作实践中,推动完整系统方法学体系的形成。
其二,扩大宣传力度,通过专门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清楚认识循证方法,提高最佳证据在工作中的使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丰富循证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
其三,推动地区、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鉴于我国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布局,可以考虑从沿海发展地区向内陆研究机构首先引进研究方法,再通过研究带动实践。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1. 本研究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不够全面可能存在遗漏导致分析不全面。
2. 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例如信息提取过程中并没有背对背,个人主观性可能导致提取的信息有偏差。
3. 本研究并未纳入社会工作领域的灰色文献,也未联系相关专家及研究者了解现状、征求意见,因此对时下研究主题的把握存在不足。
4. 本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国外循证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及实践现状,未能通过对比从而进一步对我国循证社会工作发展提出具体的细节性的指导意见。
五、结语
通过对目前国内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循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多领域、跨学科的存在,其本土化进程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充满机遇。我国循证社会工作起步晚、资源少,应对目前非专业主导、模式应用不足的现状,要求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方法学体系并尽可能的应用现有证据开展社会工作。循证社会工作是重新激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潜能的一把钥匙,本文为未来循证理念和循证方法在社会工作中如何更好应用提出了意见和指导。笔者相信,随着循证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了解和循证方法的成熟,循证社会工作将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我国的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Research on Statu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in China
Bai Zheng-gang, Wu Shu-ting,Chi Irish
To understand how to apply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in China,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hina. Using key words such a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vidence”, and “testify”, the authors searched through databases of CNKI and Wan fang) till October, 2015. Software “ableau” was used to read the full text and to extract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internal information, and UCINET was applied to do visual co-word analysis. Finally, a total of 27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As can be see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and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the fi eld of social work is undoubtedly a com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social work model. This new idea rises late in China with low universal academic awareness and few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ed literature is not balanced.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research literature is not much,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iterature is not high. Other problems like the scope of evidence-based communication is limited and the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are not clear existed too in the fi eld of social work.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a group of scholars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vidence-based practice;concepts and methods; social work; systematic review
(责任编辑:何欣)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LZUJBWTD013)资助。
拜争刚,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210098);吴淑婷,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兰州,730000);齐铱,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与老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