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美育教学探微

2017-08-01张昌贵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福建漳平3644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例题美的图形

张昌贵(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福建漳平364400)

初中数学美育教学探微

张昌贵
(漳平市永福初级中学,福建漳平364400)

发掘初中数学中的美育教学素材与资源,寓数学审美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初中教学;数学美;数学美育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历来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为人们以赏识,然而,它不但拥有真理,也拥有真理的光辉——一种至高至深的美。数学中的美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们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好资源。初中是学生审美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发掘初中数学中美育教学素材与资源,寓数学审美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并进一步去追求和创造数学美,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一、融入历史人文,感受数学艺术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初中阶段,教师可充分收集、挖掘和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巧做铺垫,不断渗透。

(一)融入诗歌,展现数学浪漫之美

诗歌是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地借用诗歌辅助教学,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浪漫之美。如对数轴中“无限”思维的理解教学,可借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这首诗,学生能体会“无限”这个抽象思维的浪漫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因其蕴含的哲理性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性,成为分类讨论思想的代名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转化思想的应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必然与或然数学思想的体现。借助诗词,浓缩古今,数学浪漫之美,尽在诗情画意中。

(二)援引历史,体现数学厚重之美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最前沿的学科。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和穿插数学史实,能展现数学的厚重美。如学习“实数”一节时,由于学生对2非常陌生,对无理数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讲讲2的发现及发现者希帕索斯的遭遇,讲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辉煌与野蛮,以及2的证明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感受数学家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和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初步体会利用反证法证明代数问题的思想。通过史实的渗透,让学生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认识到数学的进步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闪烁着数学美的光芒。

(三)辅以故事,尽显数学精巧之美

故事有强烈的感染力,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启发。特别是涉及较抽象深奥的问题时,借助故事巧妙的情节设计,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思维道理,常能达到化难为易,触类旁通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推理证明,由于初次接触等量代换、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新名词,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推理书写常常因果不分,前后矛盾。如何启迪和铺垫,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呢?讲故事无疑是最佳策略。如逻辑推理问题,可讲述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一次出国访问途中,华罗庚看到飞机上邻座的乘客阅读的杂志上有一道智力题:求59319的立方根。华罗庚脱口而出:39。众人十分惊奇,忙问计算的奥妙。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回答:首先由103=1000,1003=1000000,就能确定59319的立方根是两位数。然后由59319的个位数是9,就能确定59319的立方根的个位数是9。最后划去59319后面的三位319得到数59,而33=27,43=64,由此能确定59319的立方根的十位数是3,故答案是39。华罗庚的睿智和敏捷博得其他乘客一片喝彩。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深刻领略到数学推理的魅力和逻辑美的光辉,也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品味数字图形,诠释数学内涵美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两个主要研究对象。用各种符号表示的数就像一个人的灵魂,而各种图形就像他的躯体和颜值。正是数与形的各自演绎与完美结合,才集中塑造了数学独特的内涵美。

(一)数学数字,蕴含组合之美

先看0.1010010001……这个数,有规律而又无限不循环组合,是一个无理数,比起2等无理数,学生更欣赏它,称之为“人造美女”;而源自中国风靡美国的“二十四点游戏”,即将四个数(四个数都只能用一次)进行“+”“-”“×”“÷”运算组合,使其结果等于24。由于此游戏变化多端又富有挑战性,让许多学生喜爱有加,欲罢不能;再看式子(1+1%)365≈37.8,一个简单的增长率的变式,却可以诠释为励志格言: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365天后,就是原来的37.8倍。如此励志有趣的组合,自然受到学生追捧,同时能感受数字鉴赏带来的唯美愉悦。

(二)数学图形,勾勒变换之美

我国古代就有四大智力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和鲁班锁。它们都是基本几何模型的集成,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对图形的变换能力。进入初中后,学生也会陆续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既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五角星等轴对称图形,又有平行四边形,太极图等中心对称图形;既有美国总统加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最简单图形,也有刻在高斯墓碑上的正十七边形的复杂图形;既有天圆地方的平面图形,又有柱、锥、体、台等立体图形;既有直线的一马平川,又有抛物线的跌宕起伏。通过这些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及位似变换,最终构成一幅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形,点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这些数学图形的美,令人心旷神怡。它的直观与简明透彻都给学生以巨大的美的感染,吸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数形结合,展现和谐之美

抽象的数量关系融于几何图形之中,形象具体,颇具活力;直观的几何图形寓于数量关系之中,内容丰富,说服力强。数犹如诗,形犹如画,若能兼具两者之长,巧妙联系,就能感受数学诗情画意,水乳交融的和谐之美,也能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温度计,进而抽象得出数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数学和谐美的基石。又如对于这样一个单调枯燥的二次根式,如果引导学生把它构造为一个直角边长为a((a>0)和2的直角三角形,则其斜边即为。数形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是数学和谐美的升华;再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通过介绍杨辉三角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直观观察并探索(a+b))n的展开式系数。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卓越成就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哲理的启示。让数学教学展开它那想象的翅膀,带着学生遨游在数学美丽的天空下,是数学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三、创设情境活动,演绎数学外延美

数学课要化静为动,离不开数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其中,让学生体验富有情趣而又寓教于乐的活动,是数学应用的外延之美。

(一)设置合理情境,体验美的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数学中的美学因素,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处处感受数学美的力量。知识与活动的完美结合,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外角”一节时,教材是以推导三角形外角和结论作为例题。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外角概念,对外角的性质的运用也不熟练,直接给出外角和的结论,学生可能感觉突兀而无从下手。因此,在呈现该例题时,可设计以下呈现方式:先让三位学生手拉手摆成如图1的造型,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得出图2,再进行观察、猜想和推导。

由于遵循了数学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探究、体验,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虽有一点难度,但也能较好完成。同时,手拉手图片与三角形外角和为360度高度契合,有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团结就是力量的美好寓意。

(二)应用信息技术,赋予数学新涵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相对固定,但呈现方式却因人而异,教师若能与时俱进,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赋予数学新的涵义。如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一节时,教材例题是直接要求分解因式的题目,如果选择直接呈现,学生势必兴趣不高。于是改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个苹果都对应一个多项式,学生随机选取,先判断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若能,摘下来分解,若不能,说明理由。由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添加了游戏的元素,一道看似枯燥的例题,变成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多媒体辅助例题教学,能达到更直观、更形象的效果,使平淡无奇的教学变得生动而富有创造性。

(三)注重剖析反思,创造美的源泉

数学之美,不仅仅本身的美,更是解决问题之美。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和析题。以解析(2+1)(22+1)(24+1)(28+1)(216+1)=?一题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平方差公式,发现其中的残缺美,找出乘以(2-1)这个补全方法。在得出答案后,继续让学生反思解题中的策略与思想,归纳得出诸如“抛砖引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有收获,必先付出”等朴素的人文与哲学思想。通过解析加工,一道题变得回味无穷,美不胜收。欣赏这些美需要数学的剖析,数学思想的提示,数学意境的营造。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在剖析反思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的源泉。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数学美,积累数学美的素材,丰富学生数学美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1]任勇.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9.

[2]张奠宙,柴俊.欣赏数学的真善美[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

[3]张小宁.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7(9).

(责任编辑:王钦敏)

猜你喜欢

例题美的图形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