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的探讨要回归理性

2017-08-01翟宝辉

城乡建设 2017年13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小镇

■ 翟宝辉

特色小镇的探讨要回归理性

■ 翟宝辉

关注小镇建设时日已久,第一次接触小镇建设是在2000年前后,话题聚焦在分时度假小木屋组成的旅游小镇,目的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和产业转型;此后曾深度研究东莞樟木头镇的发展历程,目的是强调战略把握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后来参加文化小镇的考察研究,这时社会上已经出现小镇热了,很多部门出台政策,推动各类名目小镇的建设。最近关注特色小镇缘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了一个关于培育特色小镇的文件,这是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回归理性的声音,仅从“培育”二字即可窥见全豹。从笔者自己的研究积累出发,在此呼吁:特色小镇的探讨要回归理性!

一、特色小镇与推进新型城镇化

首先看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主要在于城镇化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出很多新概念新提法,譬如人的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等等。无论新型城镇化还是传统城镇化都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考察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其中并没有建设的意思,把城镇化与建设直接连接起来,是把城镇建设与城镇化搞混淆了,城镇建设是为城镇化创造磁力中心,把农村人口引到城镇中来,但来不来要看其它政策。强暴性地拆迁而逼人进城,也能达到城镇化率指标,但结果是人们来到城市痛恨城市!所以新型城镇化是从各种渠道改善人们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感受,只要人们被城市吸引而进入城市,如更快挣钱、更好受教育、更方便看病、生活内容更丰富、保障水平更高,人们的体验是愉悦的,城市就能成为磁力点。所以城镇建设好了,城镇化率才会提高。

有人拿土地开发面积来计算城镇化率,这是对城镇化的误解,也正因为这种误解才导致了开发区的盲目建设。如果土地开发也是城镇化或者说土地城镇化确实存在的话,我们很早就已经完成城镇化任务了。有人统计过,根据国家推荐的大中城市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估算,各级各类开发区建成面积足以支撑34亿人口生活在城镇,任何城市规模的再度扩张都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了。所以无论土地开发了多少,只要人没有进城就没有实现城镇化,所以必须切断土地和城镇化的联系!但城镇建设与土地的关系就密切得很,土地不能集约利用,就会带来生产分散、通勤成本高、整体效益低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土地承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们就得不到便捷满意的服务,城镇的磁力中心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就失去了感召力,城镇化的进程就会减缓!

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理性思考城镇化的实际动力到底在哪里、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的时候了。

城镇建设目前已经到了以城市更新和城市修补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或者说到了以管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是空间利用与便利生活、设施运行与服务效率的不匹配问题。互联网+、高端制造、大众创业创新、文化体育产业都不应该表现为圈地发展模式。以土地开发促经济发展的传统路径必须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管理、精准化个性服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多层级提供就业岗位,精致维护宜居空间、创业空间、生态空间。就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维护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这样,那些已经开发但还没有发挥吸引产业和人口作用的土地就会随着城镇的整体磁力增大而增加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口来到城镇,使城镇化得以实现。

特色小镇是小城镇的一种,在三个部委联合发布的首批127个特色小镇的名单中特别强调,特色小镇应该是“建制镇”(建制镇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小城镇概念,专用名词,全国有大约20000个)和重点镇(《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4]107号),共3675个)。三部委联合发文明确使用“培育”的提法,呼应了城市更新和城市修补的意涵。当然,从研究角度看,特色小镇也可以超出这个范围,不一定是建制镇,不一定列入三部委公布的名单,因为一些很有特色的小镇就因其小而有特点,规模扩大反而没有意味了,所以也有一些特色小镇拒绝被列入名单。如果可以认为三部委提出的特色小镇是从浙江的实践升华到国家战略的话,其实特色小镇包含小城镇建设但又高于小城镇建设。它是在原有镇或者其它类型节点的基础上进行产业整合提升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也就是培育出来的。目前特色小镇很火,有星火燎原之势。有热情是好事儿,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清楚,有很多错配还没有解开。譬如,三部委文件里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主要在建制镇和重点镇里选,说明并不鼓励新建小城镇,而媒体炒作的是各类资本跃跃欲试,各级政府积极“造镇”,并且动辄画几百亿的蛋糕,有刮风的迹象;有的部门过于强调特色小镇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其实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在大城市“入市”对城镇化的贡献是一样的,况且特色小镇提供的就业岗位未必适合当地农民,对就近城镇化也未必能有多大贡献。因此,可以用城镇化的视角看特色小镇的作用,但不应该过分强调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不应给特色小镇难以承受之重。

二、特色小镇与新的小镇建设

其次看特色小镇与新建小镇的关系。我国城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城(准确名称是“设市城市”,经民政部批准,2015年末656个);二是镇(准确名称是“建制镇”,经民政部批准,2015年末20515个),加起来我国城镇有2.1万多个。这些城镇规模大小各异,优势禀赋各不相同。总体上国家鼓励各地根据创意,推动确有特色、难于复制的特色小镇建设,但拒绝雷同,反对千城一面。所以,特色小镇发展并不排斥新建小镇和规模扩张。理解的差别在于是鼓励确有特色、难于复制的特色小镇建设,而不是推广发展模式,复制发展路径,制造新的“千城一面、千镇一面”。我们国家缺少航海小镇,但并不是说我国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都可以做航海小镇,因为只有很少几个地方,具备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做成产业,持续发展。如果一哄而上,简单复制,结果谁也做不成,岸线还可能被破坏掉。所以,如何从机制上防止这种现象重现是摆在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所以对特色小镇的探讨必须回归理性和本源,要看到特色小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所有聚居点都有一个生于本底的问题,就是发掘当地的居住文化特色,对其提升凝炼,如果能够较好地和其它产业做有机结合,这个小镇定位和发展就会成功。我们可以回想鲁迅笔下的小镇,你再放眼乌镇,看到的是小桥和乌篷船,闻到的是飘来飘去的臭豆腐香,听到的是驳船女的歌声,你立刻就融入到历史中了,这种感觉是造不出来的,而必须从历史里挖掘出来并固化在一个点上。惟其如此,才有世界的唯一性和持久的吸引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一位70多岁的建筑学教授,在乌篷船上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我曾给他介绍过这种水乡美景,展示过江南水乡的图片,他终于有机会在参加2001年世界规划建筑院校大会(上海)期间,在现实版的环境中体验一番,不免喜形于色。所以,特色小镇的“特”更多应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挖掘,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怀旧心理会占据人们的部分生活,从历史文化角度可以发掘出很多很有价值的东西。

从艺术的角度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城市营销学里面强调得比较多的是和影视书画类有关,国内大家说得较多的是横店、长沙的一系列节点。2008年笔者在做成都青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可研的时候就受此启发,串联了很多想法。一种是横向的链,譬如像宋庄的艺术家小镇那样,给予各类平行艺术创作展示空间,把作家细分为诗人、散文作家、小说作家等等,品类越分越细。还可以延展到其他领域,如传统中医药的挖掘,从药材的栽培到提炼、加工、配伍、成型,甚至使用演示等等。一种是纵向的链,譬如艺术创作前展到创作所用材料的栽培、收获、挑选、加工制作,后延到艺术品的展示、作品的演奏、合成、数字化、分销、交易等,总之要符合流程,赋予中国特色、本地特色。还有的把艺术品的作者串起来,形成品牌。譬如常德诗墙曾创造世界吉尼斯纪录,它是把历代名人咏常德,历代常德名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汇集起来,请当代名人摹写或篆刻,在防洪堤的墙面上集中展示出来,创世界同类作品之最。这些虽然不是特色小镇的实践,但思路很有启发。

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一年一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爱丁堡周围住下来,创作、表演、参赛,形成了艺术家小镇;偶然诞生的“边缘艺术节”更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非主流艺术节。1947年首届爱丁堡艺术节期间,8个表演团体不请自来,在艺术节外围展示自己,此后形成规模,为许多艺坛新人走上“星途”提供了机会。有“永远的英伦情人”之称的英国著名影星休·格兰特、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英国著名女演员兼编剧埃玛·汤普森和因饰演“憨豆先生”而大受欢迎的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恩·阿特金森都是从边缘艺术节走出来的。

所以,独特的创意和足够的准备完全可以支撑新的小镇建设。

三、特色小镇与传统路径依赖

最后,特色小镇的引导也需要创新。前面提到,很多政府部门的引导出发点是正确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众多原因中最致命的在于传统路径依赖。传统路径就是给个名头,各方都来申请,你争我夺,配些资金,给点儿政策,一阵风刮过,大家瞄着钱来,裹着政策回去,暂时博得眼球,却留下长久的伤痛、甚至不可逆的破坏。这样的教训很深刻!可以拿电动汽车补贴作例证。媒体曾披露一个企业申请的补贴可以到几十亿,而企业把补贴骗到手,汽车制造环节则粗制滥造,像个汽车的样子就行,这样的汽车上路发生事故的风险特别大。我有两个出租汽车司机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在高速行驶中遇到情况的电动汽车因急刹而断电,刹不住车导致多次追尾,最后不得不申请重开油汽车。因此他们多次提醒我,开车要时时留意后面有没有电动汽车,而且一定要给它让路,特别是在高速路上,你在它的前面行驶是非常危险的!结果搞得我每每开车上路都要时不时瞄一瞄后面是不是电动汽车。用补贴引导的路径是错误的,而且很多部门对传统路径依赖性依然很强。

目前创建各类小镇的冲劲很猛,文化小镇、旅游小镇、产品小镇、体育小镇、体验小镇,不一而足,相关部门都想去命名它,配套政策支持它,甚至有的提出,要无中生有,编一个故事、建一个小镇、搞一片开发,而且这样的逻辑还很有市场。不能说这样做就没有成功的例子,但凤毛麟角,不适宜推广。

这次出台的特色小镇后续评估体系,较充分地注意了引导的科学性。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建设过程对原地表的扰动和破坏均构成最大的减分项,对环境和生态的关照成为加分项,专家们要去评判建设行为,避免将特色小镇培育成为新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可以理解为适度有限的开发,至少不应该形成开始大兴土木、运行几年后发现难以持续的建设逻辑。

总之,特色小镇建设,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引导,要按照发展路径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避免传统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是回归理性,还城镇建设的本来面目。浙江、江苏这些小镇之所以做得有特色和生气,主要是其本身有一些历史因素,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撑了小镇特色的提升。其它地区切忌揠苗助长!

(作者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研究处处长、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该文据2017年4月在“市场与城镇化系列沙龙第二期—‘特色小镇’研讨会”上的发言改写而成)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熊的小镇
文化边城镇远
小镇(外一篇)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