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25例

2017-08-01包永欣相永梅郝长宏侯志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上肢

王 健 包永欣相永梅 郝长宏 侯志鹏

(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针灸室,辽宁沈阳110840)

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25例

王 健 包永欣*相永梅 郝长宏 侯志鹏

(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针灸室,辽宁沈阳110840)

目的观察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通松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松针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痉挛;中风后遗症;通松针刺法;痹证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枢性肢体瘫痪的特征之一,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之后恢复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而上肢痉挛性瘫痪其主要表现为上肢屈曲及内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高致残率。如何治疗上肢痉挛性瘫痪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的一个难题,也是现代康复医学一个热点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将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症状概括为上肢的失用及痉挛,通过通松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来源2014年5月—2015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门诊针灸室及神经科病房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通松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其中治疗组25人,男14例,女11例;对照组25人,男13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0岁;病程最长者半年,最短者半个月。其中脑梗死患者32例,脑出血患者18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脑MRI或CT确诊者[1];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病程不超过6个月;③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评定瘫痪的上肢肌张力在Ⅰ~Ⅳ级范围者;④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积极配合治疗;⑤近期未服用过肌肉松弛药及镇静药物;⑥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①影响感觉、运动及认知的疾病,如严重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关节病、骨折等;②双侧病变及肢体平衡障碍的患者;③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妇女及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主穴:上肢:下极泉、尺泽;肩髃、合谷、鱼际。

操作:首先针刺下极泉及尺泽穴。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左手使患者患侧上肢外展,触摸到腋动脉,选用华佗牌30号40 mm不锈钢毫针,于腋动脉后方与肱三头肌内缘之间,向下、向外针刺,施以小幅度提插手法,以患者出现1~3次触电感为度[3]。尺泽穴针刺后小幅度提插,出现1~3次触电感为度。

然后针刺肩髃穴,取30号50 mm毫针,进针后针尖朝极泉方向透刺,同时术者用左手压住患者小臂,右手小幅度的提插,直到患肢突然出现松动;取大陵向劳宫透刺、合谷向后溪透刺,小幅度提插,直到手指张力降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

1.5.2 对照组(传统刺法)取穴: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

操作: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号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

1.6 疗效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治疗后痉挛量表评分达到0分;显效:治疗后痉挛量表评分减少2分以上但未达到0分;有效:治疗后痉挛量表评分减少1分;无效:治疗后痉挛量表评分无明显改变。

Fugl-Meyer评分法:评定上肢的运动功能。

1.7 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愈显率为72%,对照组为56%。2组患者疗效比较,Z=-3.097,P= 0.00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评分法比较(x±s)

表2可见,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都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治疗前两组比较,t=0.034,P= 0.973>0.05,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比较,t=2.667,P=0.011<0.0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风后肢体的痉挛状态不仅有肢体的瘫痪还有肢体的痉挛,两者相互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上不仅要解决瘫痪还要解决痉挛。从中医角度看,本病的病机是由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阴阳的不平衡。痉挛性瘫痪的根本是瘫痪,也就是肢体的失用,由于痰瘀等阻滞经络或血虚不荣,机体失于濡养,肢体的功能丧失或减退。对于本病首要任务就是“通”,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恢复肢体功能。临床上观察,如果肢体的功能不能恢复,痉挛状态也很难恢复,单纯强调痉挛容易本末倒置。极泉为手少阴心经穴位,其下有臂丛神经通过,支配大部分前臂及手部的肌肉,针刺极泉穴可以通过刺激臂丛神经,向下至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激活上肢的屈肌和伸肌,达到治疗目的[4]。《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专家认为神经亦属经络的一部分[5],通过针刺神经干能够促进神经元的恢复。尺泽穴附近为正中神经所过位置,通过针刺尺泽穴并出现过电感,恢复神经功能,改善肌肉功能。

上肢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上肢的屈曲状态,屈肌的肌张力变高,呈现痉挛状态。在传统医学认为经脉失养,阴阳失调,阴经实阳经虚,而这种痉挛状态又会影响气血运行,经脉的失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就需要“松”。《素问·调经论》曰:“病在筋,调之筋,病在分肉,调之分肉”,通过对高张力肌肉周围组织的松解,降低肌肉张力,从而帮助恢复肢体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病理性牵张反射亢进,导致痉挛状态的发生。通过针刺肌肉的两端腱梭附近部位,腱梭兴奋,Ib纤维冲动发放增加,通过脊髓后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前角A细胞的A纤维的冲动减少,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痉挛缓解[6]。从解剖角度看,肩髃向极泉方向透刺,针尖可针刺到肱二头肌肌腱;合谷透后溪可以到达指屈肌腱;鱼际穴针刺到拇屈肌。通过针刺可以使得肌张力降低,缓解痉挛状态,使得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从结果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可以使得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得到改善,而治疗组简式Fugl-Meyer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通松针刺法治疗更有效地改善中风患者痉挛性瘫痪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能力。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朱振林,郭永明,阎丽娟,等.浅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不同阶段极泉穴的针刺方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99-1200.

[4]向诗余,许佳,吕皓月,等.针刺下极泉及内关穴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4(20):529-530.

[5]吴芬芬,武连仲,孟智宏.武连仲教授妙用“下极泉”治疗上肢痉挛性瘫痪[J].针灸临床杂志,2012(11):63-65.

[6]于学平.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4,32(2):23-25.

Tong and Song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pper Limb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for 25 Cases

WANG Jian,BAO Yongxin,XIANG Yongmei,HAO Changhong,HOU Zhipeng
(Acupunctrue Department,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Command,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840,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ong and Song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upper limb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 with upper limb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25 cases)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ong and Song acupuncture technique method,and the controlgroup was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Once a day,10 days was a course treatment,which continued three course of treatment.Asworth spasm measuring scale and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were adopted to detect upper limb spasticity and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Result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sworth spasm measuring scale and simplified Fugl-Meyer scale after treatment,it showed that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ong and Song acupuncture technique are quite effective muscular spasm,and recover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limb.

upper limb spasticity;post-stroke sequela;Tong and Song acupuncture technique;arthromyodynia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4.054

1672-2779(2017)-14-0120-03

:杨杰本文校对:高文艳

2017-04-18)

*通讯作者:2301222871@qq.com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上肢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