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社会学视域下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及发展策略选择

2017-08-01兵,仇

体育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职业体育发展

张 兵,仇 军

经济社会学视域下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及发展策略选择

张 兵1,2,仇 军2

近年来,有关我国职业体育改革议题备受重视。足球改革方案出台,中国足球协会去行政化伴随足球项目管理中心的撤销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而随着姚明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职业篮球的破冰之旅也被提上日程。可以说,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赋权社会组织,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为趋向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由此也喻示着中国职业体育摆脱了“类职业化”的运行阶段,进入了以市场为主体的新阶段。接下来,中国职业体育市场该如何发展,或者说,该优先发展什么市场,以及在市场发展中该重点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成为需要探解的现实问题。因为,唯有很明晰地认识清楚这些问题,方能化解改革发展风险,引领中国职业体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力图在经济社会学研究视域下,通过中西方职业体育市场发展逻辑比对研究,找寻适合中国职业体育发展规律的市场培育路径,以期完善认识,推进中国职业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1 西方职业体育市场演化路径及其推广的局限性

诚然,任何的社会运行体都不可能是生来即有的,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增长是事物生成的基本逻辑,而嵌套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最终型塑为独特的运行样态,是其顺应性演化发展的特征表达。职业体育也一样,职业体育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样态,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变迁而来的,并适应性演化出当前的市场样态。当然,逻辑上关于职业体育市场演化之研究,首先要明晰职业体育为何会出现于西方社会,并如何一步步演化催生现有样态,以及其间各种市场结构样态遵循什么样的生成演化关系。

体育史研究已然显示,体育的发端并非是有计划的行为,早期的体育比赛更多是“为体育而体育”,“这类体育活动的目的纯粹是娱乐”[7]。当然,此时的体育比赛也不具有职业体育的特质,更谈不上商业性质的市场运行。跳出贵族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样态,职业体育的真正兴起得益于西方工业革命,“归功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闲暇时间的增加”[4]。在工业革命连带的变更年代,与职业体育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要是3个方面。

1.法律层面的竞技运动(特别是商业运动)的合法化。政府对相关法令的修改,为职业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如,英国《公路法案》(1849年)解除禁止,为足球普及提供了条件,为项目推广埋下伏笔。再如,英国1860年代出台的《主仆法》,明确了雇佣关系,从而解决了工人成为职业运动员雇佣法律上的问题,工人可以带薪踢球,球员与俱乐部之间的雇佣关系演变为纯市场关系,一种现金交易关系。如此状况下,工人们可以将体育运动当作职业,为了工作而踢球而不是单纯为了荣誉或者其他。带薪职业运动员的出现,意味着围绕运动员的交易行为成为可能,职业体育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市场初见雏形。

2.铁路发展与工人购买能力的提升。交通的方便不仅便利了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还为体育赛事的系统组织提供了可能,为职业体育赛事的有组织产出埋下了伏笔。而工人购买力的提升,使得体育赛事消费被提上日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提供了可能。

3.社会精英的型塑,社会观念的转变,运动参与成为新时尚。西方职业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潜移默化地反映在普通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上 (当然,职业体育的产生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习惯的这种改变还和城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体现在企业主和政府对待体育价值的转变。当企业主发现体育所具有的符合培养商业素养的能力,赞助与参与组织工人体育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培养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工人的健康。社会精英、商业精英、运动精英等合作介入,催生了俱乐部目的变迁,并连带着俱乐部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的顺应性调整,这样的俱乐部在19世纪最后10~20年中频繁出现[5]。

诚如Vamplew[13](1988)所指出的那样,职业体育作为产业样式出现的条件是:1)“体育俱乐部适应市场地位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化”;2)“股东从具体经营实践中脱离出来,推行了委托代理制”;3)“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固定赛事资源作为基础并经历巨额的投资成为一种赚钱的行当”。伴随着业余体育竞赛活动的红火和观赏需求的出现,以市场为运行机制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体育,开启了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变迁实践。

在欧洲,现代职业体育的成型以“福利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为背景,以重商主义思潮为推力,以英国足球联赛为标志。在英国,随着社会足球活动迅猛开展,特别是英国足球总会与足球基本规则的先后出现,球队在寻求平等、实力相当的对手的过程中,催生了1888年英国足球联赛正式开启。足球联赛出现后,球队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1888年的12支,发展到1921年的86支),使得参与足球联赛的社会、商业、运动和技术精英开始思考提高竞技水平、改善组织模式等问题。对新进入球队的组织制度化考核以及依据竞技水平的球队分层设置相继出现,一个类似现在样式的具有顶层垄断特征的联赛模式由此产生。同时,有组织的竞赛带动了观众的不断增加,如表1所示。而观众增加又带动了运营的有序化,职业体育竞赛成为“世俗”之物(赚钱买卖),体育竞赛成为可以赚钱的商品,市场的意味随之呈现。在北美,以棒球联赛为代表的职业体育组织化与制度化历程具有相似特征。它们也是从业余体育竞赛起步,经历无明细竞赛日程安排、无冠军激励的邀请赛阶段,和带有季后赛模式的早期职业联盟阶段,并最终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体育联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类市场化再造体育竞赛活动的运行理念、组织模式、制度规则体系,贯穿其整个历程。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体育作为一种商业运营样态出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亏损成为职业体育俱乐部面临的共同难题,职业体育俱乐部生存与维系成为俱乐部所有者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议题[12]。迫于压力,俱乐部所有者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提升自身运营绩效问题,并由此拉开了职业体育市场规则体系建设的序幕,体育竞赛规则、运动员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经营制度、利益分配相关规则等陆续得以制定。一种具有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和企业管理特征的现代职业体育商业化管理运行模式得以形成。随后,电视转播和体育全球化的发展,顺应性衍生出一系列变革举措,并最终培育了职业体育市场秩序。

表1 英国早期足球顶级联赛观众人数的变化(1888—1914年)[13]Table 1 The Spectators Number Change of the Top Football League in England(1888—1914)

通过对西方职业体育的简略回顾,可以看出西方职业体育带有明显的自序演化色彩。如果说西方职业体育大体经历 “乡村体育-商业化体育(城市体育)-职业体育(资本体育或电视体育)”的变迁过程[6],那么,从市场结构要素上看,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源)和竞赛产品最早出现,随后消费市场及其他相关次级市场陆续出现。换言之,先有生产资(料)源市场,后有竞赛产品市场,再有消费市场,最后拓展消费以追寻消费市场的扩大化(即全球化),这便是西方职业体育市场发展的基本逻辑。这一发展逻辑恰恰映衬了波兰尼关于经济的社会嵌入性及其变迁理论,而其现实意义在于指导职业体育实践。西方职业体育在实践中,往往深耕于运动员培育等生产资料市场,且内嵌于以商业精英、技术精英、社会精英和运动精英为主体的社会互动之中,并以球迷福利为重心做优竞赛产品,全方位多渠道培育消费市场,并顺应性地进行市场扩张。换句话说,依托高水平竞技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观赏是职业体育市场运作之根本,离开它们的社会活动,西方职业体育则陷入无本之源的境况。

然而,西方职业体育在全球化推广实践中,往往显示出模式推广上的局限性。具体实践中,西方职业体育显示出两面性。在自身运行方面,立足职业体育的社会嵌入性,强调职业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显现为:在极其重视后备力量培养的基础上,还积极进行全球范围体育竞赛资源掠夺,特别是高水平竞技人才资源,以此提升职业体育竞赛水平和吸引力;同时深入社区、学校,大力培育和推广职业体育文化,引导社会参与。而在对外推广方面,则不断突出其商业化、市场化的制度优势,掩盖其内嵌于经济社会的特质,形成具有欺骗性的“菜谱式” 职业体育发展理论。即一国只需按照西方职业体育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进行构建,推广产权私有化、运行主体市场化、运行模式联盟化等类西方样态,便可取得职业体育发展之成功。换句话说,西方职业体育以其先发优势,将其行为规则强加于其他职业体育运行实践,表征着模式上合乎自然规则的必然性,无形中践行着模式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跳出早期关于自然学科反馈机制和技术变迁的范式,实质上类同于North[12](1994)语境中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反映到职业体育中,可以理解为西方职业体育提供了一种给定参照模式,而且进行形象化的包装,并借助其强有力的效率优势粉饰,形成引领职业体育发展模式的正当性。这种对体育竞赛模式化包装转而掩盖体育本性之理念,往往误导后发者发展,使其形成职业体育脱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之窘境,陷入低效和无序之困局。同时,在市场发展路径选择上,往往以追求和达成西方职业体育显性运行方式为先导,而忽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转化机制实现,其结果自然是落入西方“圈套”,无形中维系着西方职业体育所追求的“马太效应”。

2 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及其连带问题辨识

梳理分析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及其局限性的意义还在于指导中国实践,而其前提是要明晰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生成逻辑。职业体育虽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但它属于市场的范畴是不言自明的。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放不下的问题,诚如李培林[3](2014)所指出的,“关于‘市场与政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在中国,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且长期作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性机制。伴随经济运行实践的深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问题不断出现,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性机制开始萌动。当然,人们对于市场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为辅,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们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中,从商品市场到服务市场、从资本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从产权市场到期货市场,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越来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发展历程是否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如果具有相似的规律,具体又是怎么样的?欲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归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历程,把握其生成逻辑和发展机理。

新中国的体育是在国弱民困基础上起步的,经过摸索形成和建立了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体育运行体制,即举国体制。依赖国家和政府力量,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升国家体育水平,是当时国家体育发展的基本取向。实践中形成的举国体制运行模式确实迅速提高了中国体育的水平,特别是竞技体育水平。1988年汉城(现首尔)奥运会后,提出了奥运争光计划,“缩短战线、捏紧拳头”,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优势项目,成为同仁们乃至社会的共识,而如何处置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落后项目,特别是资源耗费较大的球类项目成为难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显然是其出路所在。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及中山会议的召开,更是明确了这一趋向,并在1993年《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得以体现。而后,顺应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需求,开始推进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立,部分竞技运动项目进入实体化运作。1994年,“万宝路全国足球甲级联赛”揭幕,随后,1995年中国职业篮球联赛,1996年中国职业排球联赛,1998年中国职业乒乓球联赛相继启动,中国职业体育由此拉开帷幕。

以职业足球为例,1992年,红山口会议的召开,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建设提上日程。1993年,中国足球协会起草出台《中国足球俱乐部条例》,形成《中国足球协会俱乐部章程(草案)》。1994年4月27日,由12家俱乐部组成的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正式开赛,同年12月运动员转会条例(即《中国足球协会运动员身份及转会规定》)出台,并强调指出,“下赛季将全面开放球员转会市场”。需要指出的是,联赛开始之初的各家俱乐部大多是由专业队翻牌而来,以赞助式、合办型为主,直到1998年才转变为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俱乐部。而球员转会市场则更为滞后,摘牌转会制的市场交易行为,更多是一种类市场行为,真正的转会市场出现则是进入中超时代以后的事情。从管理运营组织体系上看,1995年1月,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成立,“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体系形成。而职业联赛的运营主体,不论是中国足协旗下的福特宝公司,还是后来的中超委员会、中超联赛股份公司(即中超公司),都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联赛运营实体的代理人缺位现象凸显。问题的解决直到近年管办分离的具体实践方见端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上看,中国与职业体育的最早接触和实践源自于西方职业体育的全球化发展。早在1986年,中央电视台就开始转播NBA比赛,并于1989年达成转播协议,1994年开始现场直播(全明星赛、总决赛)。在足球领域,1988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转播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集锦,1992年开始转播其正式比赛,1994年开始直播其比赛。可以看出,中国职业体育实践的相关时间上都明显早于中国职业联赛开启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职业体育联赛开启时,中国已然存在着职业体育消费市场,或者说,中国职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要早于中国职业体育联赛产品生产市场的产生。

如此来看,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演化次序和西方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演化次序是,先有消费市场、后有竞赛市场,先有俱乐部企业化、再有运动员等生产资源市场、最后才有联赛市场运营实体,这是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的基本逻辑。但是,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职业体育还呈现出以下特征,即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呈现出一种钟摆特征。职业体育初始,依赖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实践中遵循行政理性,往往专注于政府擅长的行政职能。如在足球领域,1994年搭建职业联赛竞赛平台,1998年推出职业足球俱乐部企业法人资格准入条件,2004年改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05年成立中超公司,以及2016年落实管办分离改革,推行中国足球协会去行政化,都呈现出一种政府依赖。同时,回顾中国职业体育发展历程,还可以发现,过往20余年的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建设始终围绕竞赛市场和生产资源市场展开,力求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建设,做活做大职业联赛产品市场,呈现出对市场规律的依赖和遵循。中国职业体育发展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以西方模式为参照不无关系。作为后发的中国职业体育,遵循经济理性,批判吸收西方成功经验固然可取,然而实践中,“却往往受到外部强势规则的牵引,以先发国家的运行模式为参照系”[9],遵循西方职业体育发展逻辑推进市场建设,其结果自然是背离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映衬了建设逻辑上的偏差。这样一种逻辑上的偏差,连带着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

1.导致认识论上的倒置问题。职业体育作为一种运行模式,归根结底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实践,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在中国发展中,职业体育往往被单纯看作是体育产业的一份子,并简单化地认为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是职业体育的核心。这种思维或论断的后果是过分强调市场建设,而远离体育、远离社会,从而割裂职业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间正当关系和良性互动。现实中,职业体育俱乐部轻视后备人才培养,淡化球迷群体培育,脱离社区、脱离城市体育发展样态即是其鲜明表征。

2.造成我国职业体育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后发的中国职业体育,在自身发展周期不足以及西方推进与挤压的双重效应作用下,呈现出西方职业体育发展历程中3种不同发展阶段并存的态势。即人才培养和运行体制的初级阶段、职业赛事商业运作的中级阶段和职业体育消费市场的高级阶段。其后果是,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如,职业运动员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后备人才培养不力与俱乐部投资趋势提升密切相关。而赛事商业运作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则与中国职业体育赛事低水平供给与职业体育消费市场高端需求之间的背离有关。而且相关问题,在中国体育产业大发展浪潮中,往往被放大,诱使以下不良情况出现:1)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商业化,忽视职业体育社会生态养成和文化型塑;2)片面推崇短期效益,却漠视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和赛事增值。现实中,盲目追求国外职业体育赛事IP、无节制高薪引进外援,即是其外在显现。

3.增加发展风险和改革难度。依赖政府自上而下推进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关于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其发展方向是市场化、商业化,然而这种市场化建构,需要的是社会市场组织自下而上的积极的创造性变迁实践,以及政府的保驾护航。于是,两者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中部门间的相互推诿,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到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职业体育改革所带来的成本和矛盾都集中归结至政府。而政府则陷入两难境地:出台相关促进政策,则往往被市场主体迅速转变为诸如高新引援等瞬时效益追求;反之则陷入低水平停滞困境,考验着政府决策水平,影响着改革发展。

上述问题的出现,显示了我国职业体育市场治理的复杂性,而摆脱市场发展及市场治理困局,则意味着需要跳出西方职业体育市场演化路径的牵引性,探解符合中国现实的职业体育市场培育路径,引领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形成与发展。

3 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型塑之策略选择

在当今全球化议题下,西方职业体育凭借其先发优势,已然形成较为完备的全球性市场结构体系。中国职业体育属于后发者,或者说市场进入者,其所力图建构的组织规范、运行机制、话语规则等早已为西方职业体育所提取和占有,也为它们所主导。如此背景下,若中国职业体育遵循西方职业体育市场演化路径,谋求追赶,不仅难度艰巨,而且代价巨大。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体育已进入人们视野,融入人们生活方式中,体育消费不断扩大。然而,中国职业体育并没有重视隐伏于市场运行之下的特征,片面追求组织再造、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运行机制重塑。其后果是,中国广阔的职业体育消费市场更多为西方所进占,而中国职业体育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进一步讲,走西方职业体育演化路径,先进行职业体育要素市场建设,再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最后再推进消费市场培育,这恰恰是西方所乐于见到的。由此,引领中国职业体育健康快速发展,理应转换发展思路,跳出西方逻辑,走中国特色发展路径。

3.1 转换发展理念,重塑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生态

市场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从交易的场所开始,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然其基本逻辑没有改变。这一基本逻辑的核心即是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利己先利人的理念,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线的“看不见的手”不断牵引着市场演化,从经济组织形成、到产业结构型塑、再到全球经济体系建构,形成了人们今天所看到的经济全球化。回到市场这一主题,可以说市场的型塑过程始终暗含着一条线,即个人自利性需求与满足,这是市场形成与维系的规律所在。西方职业体育的形成也内含着这一规律。如果说,西方职业体育市场型塑得益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衍生效应,然工业革命源起于英国的实践,恰恰与其人口急速增加有关。科塔克[2](2012)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论述工业革命起因时,指出,“这种人口爆炸现象助长了消费,但英国的企业家无法以传统生产方式满足这些新增的需求。这个需求触发了实验、创新以及快速的技术变迁。”而职业体育源起的先导因素上应然包含需求的转变,当然这种需求首先反映在运动参与上,或者更准确说是普通大众的运动参与。正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大众体育参与的兴起,催生了西方体育走出精英殿堂,从小众变成大众,竞技体育得以形成,其中的一个分支演化为职业体育这一运行样态。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生成演化过程不仅是一个进行市场型塑的过程,它还与西方社会制度、大众生活方式、城市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是诸多因素交织一体共同建构的过程,其中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贯穿于其发展全过程。由此,可以认为职业体育在欧美国家的自序演化,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顺应社会体育需求融合演进的结果。现实中,不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德国、澳大利亚,其职业体育良性发展都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同发展这一基础之上的。

从职业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关系角度看,相互嵌入且协同有序是其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一方面,职业体育主体上对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高精尖部分。只有受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竞赛和优秀运动员的体育竞赛才有市场、也才能成为职业体育。同样,只有群众体育的高端需求群体才会消费职业体育。另一方面,职业体育内嵌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中,依赖它们的支撑,不论是后备人才,还是财物场地设施。当然,职业体育在汲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养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纽带功能。如职业体育以鲜活的运动项目竞赛表演为纽带,实现业余群众体育运动和专业竞技体育运动在项目技术手段、运动组织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的联结。同时,借助其自身特有的文化,职业体育发挥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桥梁作用。

图1 欧美职业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关系示意图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事实上,内嵌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中,谋求协同发展,恰恰构筑了职业体育长效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生态。而带有建构色彩的中国职业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发展过程和文化滋养积淀,存在发展不均衡、功能不协同、机制不融合、价值不互补、成果不共享等问题。由此,转变发展思路,构筑相关融合机制成为应然选择。策略上宜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一体两翼”的发展路径。其中,“一体”即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国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相关体育领域在人才培育、财物运转、竞赛体系、保障制度等方面协同共进、高效发展的局面。“两翼”的一侧是以运动项目发展为依托的综合竞赛体系,其中从低到高:包括社区(村镇)业余竞赛、市级业余竞赛、省级竞赛(含职业、业余)、全国竞赛(含职业、业余)。竞赛主体上又可以分为:青少年(学生)、中青年、中老年等多个组别。“两翼”另一侧是以人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导向的人才队伍建设,并具体指向体育人口的增加、后备队伍的体系化。“一体两翼”即通过两翼的发展,来带动和拉升一体的有序协同发展,达成职业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有效协同,重塑职业体育运行生态,并以此推动职业体育发展。

3.2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型塑路径

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中国道路的讨论,中国道路为世界所关注。中国道路,通俗讲,就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综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开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不断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就了中国奇迹。反映在市场建设方面,政府的力量始终贯穿其中。而真实的效益显现,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比较优势发挥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在职业体育领域,中国的比较优势何在?消费市场优势可能是最为突出的要素。如果将职业体育市场按照流程划分,可以分为职业体育生产资源市场、职业体育竞赛产品市场和职业体育消费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优势可能仅存于消费市场的广阔和潜力巨大。事实上,不论是欧洲足球联赛,还是NBA等北美职业体育,都是在看到中国职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庞大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上,才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断培育中国市场。

由是,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培育逻辑上,观照西方职业体育发展道路经验,结合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实际,应转变发展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首先做大做强消费市场,然后开拓发展竞赛产品市场,最后顺应性地进行生产资源市场的提升。这一路径,不仅顺应了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还可以有效避免中国职业体育落入西方全球化型塑的秩序“圈套”,可能是最为节约成本、也是最有比较优势的。在发展策略上,应积极发挥现有体制优势,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职业体育有序发展。一方面,充分贯彻执行前期已有文件,引导职业联盟(联赛)和俱乐部以满足观众需要为导向推进内涵建设。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和职业体育相关的促进消费政策。另一方面,国家或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研究和把握职业体育市场建设节奏,通过税收减免、分红奖励等激励引导,有计划、有节奏的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发展。同时,在政策制定主体上,应多方结合,既要注意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强化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

3.3 转变发展重点,强化城市社区职业体育消费市场培育

职业体育作为一种业态,其内涵的特质是球迷福利原则,“球迷的兴趣和福利是联盟和俱乐部成功的关键”[1]。事实上,在职业体育运行中,门票、电视转播费、赞助商等收入是职业体育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即球迷、电视转播商、赞助商等构成了职业体育主要消费群体[10]。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电视转播,还是品牌赞助,最终都需要落到球迷这一消费群体中去。这就需要认识和研究球迷群体,把握什么样的球迷群体是其主体,事实上西方职业体育市场演化历程大体已经给出答案。

在欧美国家,群众体育伴随城市化进程,在发展中构筑了市民体育的广泛根基,或者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主体或者以学校体育为主体,逐渐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竞技体育运动。其间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滋养下,职业体育逐渐发展型塑。从源起上看,欧洲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后,市民体育先动,体育竞赛活动随后兴起,从精英贵族普及到工人大众。业余体育运动不断发展,有明晰规则意识的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发生分野,一部分为国家和政治捕获(如奥运会等),成为国家统治的工具,另一部分则为市场捕获(职业体育),成为创造财富的手段。进入20世纪,消费社会兴起和国际重要体育组织改革,催生了职业体育的再造,原有分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今,在欧美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职业体育主体(俱乐部)往往扎根于城市社区,以满足市民观赏、娱乐参与等为目的,以深受人们喜爱、具有牢固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竞赛为依托,以高水平运动竞赛为手段,在勾连、对接城市社区体育的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我生成系统,维系自身有序发展。由是,城市社区成为职业体育市场承接对象,也应成为中国职业体育消费市场培育的主战场。

诚如熊欢[8]所指出的,由于中国城市源起上的特殊性,“体育的发展和城市化一度并不成并行发展的趋势”。其中,作为城市体育的核心要素,职业体育并没有从城市化发展中汲取到必要的“养分”。因为,在传统的思维中,城市及城市社区建设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分属不同领域,一个属于社会建设领域,一个属于体育领域或者说经济建设领域,城市建设规划并没有更多考虑职业体育发展的议题,而职业体育领域即便是谋求获得城市发展的支持,实际的情形往往也是无法触及、无法达成,两者自然交织偏少甚至没有。如此,则意味着首先要转变中国职业体育发展观念,从源头上搭建两者结合的平台。

而在具体举措上,首先需要搭建职业体育与城市社区发展的融合机制。鼓励俱乐部对接社区、学校搭建人才合作培养体系;出台职业明星运动员、教练员进社区、进学校服务激励和保障制度;探索以社区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俱乐部为基点的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机制,推进职业赛事进社区、进学校、进大众生活,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发挥职业体育赛事的引领作用,培育社区体育竞赛活动,完备与拓展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引导城市联赛体系打通业余联赛与职业联赛之间的阻隔。另一方面,则应加强体育文化培育,培育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职业体育发展生态,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加职业体育竞赛的文化黏性,形成职业体育与城市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同时,扎实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形成相应保障体制。从治理层面需要解决3个方面内容:1)在职业俱乐部层面,需要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运行规范;2)在体育单项协会层面,需要借助管办分离改革,完善内部章程,重塑运行目标和职能定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3)政府层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制定实施相应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同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出台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扶持制度。

4 结语

在职业体育全球化发展中,作为模式存在的竞赛体系、市场机制及消费行为,往往易于复制和推广,且便于进行普适性的理论化,而内嵌于其中的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理念则往往被其局限性掩盖。对于中国职业体育发展而言,唯有拨开长期笼罩其身的西方迷雾,找寻顺应职业体育市场演化规律且兼具中国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径,方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之路。当然,秉承实事求是原则,防止矫枉过正,也是需要注意和警惕的。

[1] [美]布拉德•汉弗莱斯,丹尼斯•霍华德.体育经济学(第二卷)[M].赵长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7.

[2]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81.

[3]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

[4] [美]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体育经济学[M].杨玉明,蒋建平,王琳予,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5] 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6-273.

[6] 王庆伟,王庆锋.西方职业体育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1):42-51.

[7] [德]沃尔夫冈•贝林格.运动通史:从古希腊罗马到21世纪[M].丁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75.

[8] 熊欢.城市化与市民体育的兴起——美中城市体育发展之比较[J].体育科学,2008,28(1):13-21.

[9] 张兵.职业体育竞争平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6-11.

[10] MASON D S. What is the sports product and who buys it? The market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J]. Eur J Marketing,1999,33(3/4):402-419.

[11] NORTH 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J]. Am Econ Rev,1994,84(3):359-368.

[12] QUIRK J,FORT R. Pay Dirt:The Business of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333-334.

[13] VAMPLEW W. Pay Up and Play the Game :Professional Sport in Britain,1875-1914[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4,63.

Market Generation Log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Selec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ology

ZHANG Bing,QIU Jun

以管办分离改革为龙头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引领着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的型塑,而如何有效推进市场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在经济社会学研究视域下,探解中西方职业体育市场发展逻辑,研究发现: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生成逻辑有别于西方,其基本表征是,先有消费市场,后有竞赛市场;先有俱乐部企业化,再有运动员等生产资源市场,最后才有联赛市场运营实体;并与政府主导推进的运行实践形成逻辑偏差,制约中国职业体育发展。问题的解决,则需跳出西方路径牵引,走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市场发展之路。具体策略上,应转变发展思路,重塑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中国职业体育市场型塑路径,优先消费市场培育,并以此带动后续市场建设;转变发展重点,强化城市社区消费市场培育。

职业体育;中国;市场培养

The reform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which leads to separated management,leads the return to market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sports,and how to carry out market constru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ology,to explore the marketing development logic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fessional sports,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logic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the competition market after the consumer market;and the first club business,then players and other production resources market,finally the league market operating entity. The logical deviation ma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China,because the formation logic questions have between the market and government promotion. To solve,we need to jump out of Western logic,tak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market development.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should be converted to the development ideas,to optimize the reshaping of market development ecology;transformed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reversed the market development path,giving priority to consumer market cultivation to promote follow-up market construction;shifted development priorities,to focus on urban communities to strengthen consumer market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sports;China;market cultivation

G80-05

A

1000-677X(2017)07-0010-07

10. 16469/j. css. 201707002

2017-04-25;

2017-07-0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0073)。

张兵,男,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体育及体育经济社会问题,E-mail:zhangbing2001@sina.com;仇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清华大学 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4. 1.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Yancheng 224002,China;2.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猜你喜欢

职业体育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我们的“体育梦”
五花八门的职业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