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2017-08-01罗亮亮刘悦冉阿建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罗亮亮 刘悦 冉阿建
发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罗亮亮 刘悦 冉阿建
决胜贵州深度贫困,主战场主阵地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晴隆县、乌蒙山片区的水城县营盘乡、武陵山片区的沿河思渠镇一口刀村,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克坚中之坚。
晴隆县:山要绿 人要富
晴隆县以种草养羊取代传统的谷物种植业,被誉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晴隆模式”。(贵州图片库供图)
“以前种玉米能保证一家人不挨饿,但额外收入基本为零,现在每个月从基地领取2000元的工资,年底还能拿到分红。”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干塘村畜牧养殖基地务工人员陈友明高兴地说。
晴隆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属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三宝彝族乡则是全省2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严重,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晴隆县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在这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贫困如影随形。面对贫困,晴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如今,晴隆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兼顾了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
相较于全县其他地方,三宝彝族乡森林覆盖率较高,他们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和委托持股分红方式发展林下养鸡产业。
除生态鸡外,三宝彝族乡还确立了肉牛、生猪两大养殖项目。三大畜牧产业预计到2018年年底前可实现对全乡696户贫困户全覆盖。
在全县大多数地方,由于石漠化严重,采取的大多是退耕还草养羊这一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生态畜牧业扶贫模式。发展至今,晴隆已有2.4万户农户10万多人参与种草和养羊,已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30.8万亩,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养羊50余万只,涉羊产业全年为农户创收近4亿元。
“同样的土地,以前种植薏仁米,一年只能收入2万元左右。”今年37岁的罗成是晴隆县沙子镇三合村的种草大户,2015年起,他种植了12亩牧草,每年能收入近6万元。
罗成所在的三合村,是晴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场,包括晴隆山羊场、晴隆绵羊场等,现完成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设4000余亩。
山绿了、人富了。昔日贫瘠的石漠化高山,如今已是绿意盎然,山坡上的牲畜成了晴隆人脱贫致富的法宝。晴隆县副县长赵仁亮说,晴隆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较重,全县33万人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000多人。“产业链条从种草、养殖、屠宰、冷链到交易,整个环节都已经连接上了,生态畜牧业是晴隆县带动群众脱贫比较好的一个产业。”
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晴隆县多举并抓,打好党建、搬迁、产业“组合拳”,形成攻坚合力,带领群众迈步脱贫致富路。
晴隆县精心选派315名驻村干部,深入96个村(社区)与贫困群众“零距离”共商、共识、共建,树立“我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晴隆幸福家园安置小区目前已入住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60户578人,完成总任务数的66%;进一步打造高效农业蔬菜基地,农村致富带头人邓乐成立的晴隆县利民通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青壮年在家门口务工。
晴隆县提出,将围绕脱贫攻坚,做强旅游、草地畜牧、茶叶三大产业,2017年实现2个乡(镇)“减贫摘帽”,10个贫困村退出,10100人脱贫;到2019年,实现全县69879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营盘乡:脱贫战正酣
如今,营盘乡打开山门,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在脱贫路上奋力前行。图为村民正在林下种植食用菌。(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冉阿建 / 摄)
水城营盘乡,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香甜可口的营盘脆桃,肉质鲜美的桃花鸡,还有品质优良的小黄姜闻名远近。
然而,山高、路远、石多、地少、水缺,让营盘乡陷于“贫困”之中。2016年,营盘乡2.1万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95户6417人,属于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不解决交通问题,就不能打开“脱贫致富”的这扇大门。“如果说铁路、高速公路是交通的‘大动脉’,那么农村公路就是交通的‘毛细血管’,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营盘乡党委书记吴忠婷说。
距乡政府22公里的红德村,就是一个受交通制约、发展缓慢的村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德村通村、通组水泥公路已建成7条共27公里,共覆盖全村19个村民组,并完成3.5公里的道路硬化。
目前,营盘乡全面实施鸡龙路改造工程。境内的鸡龙路段长28公里,路宽8.5米,总投资3.7亿元,按照二级路标准规划设计,自西向东串联兰花村、高峰村、鸡戏坪村、罗多村、哈青村、红德村,成为营盘乡一条名副其实的脱贫路。
如今,行走在当下的营盘乡,就如同走进一个庞大却有序的工地,农村公路建设热火朝天。
解决好农村交通的“毛细血管”后,产业发展如何跟上?脱贫之路如何开拓?成为了营盘乡上上下下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产业布局中,营盘乡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实际,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打造出了一条产业差异化的脱贫路。
兰花村水资源丰富,土质适宜种植蔬菜。目前,兰花村已实现蔬菜种植基地土地流转206.5亩,共涉及98户372人,其中贫困户37户126人,在整个蔬菜种植过程中,可解决贫困户就业务工83人。在打造蔬菜基地的过程中,兰花村通过“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到产业基地建设中来,既增加了自身的收益,也为合作社发展增添了活力。
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营盘乡的养殖业也在如火如荼进行。
“桃成林、鸡成群、人脱贫”。作为营盘的新名片,养殖“品牌+畜牧业+生态+绿色健康”的桃花鸡正成为营盘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营盘乡采取统一种源、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的“五个统一”原则,并使用县统一注册的“桃花鸡”品牌,将桃花鸡产业做大做强。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利用自然优势这张好牌,全力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吴忠婷说。当前,营盘乡以北盘江大峡谷流域旅游开发为契机,依托丰富的桃林资源,举办“盘桃会”等活动,以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为发展方向,探索农旅融合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一口刀村:搬出新天地
一口刀村,意为建在刀背上的村庄,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界的沿河自治县思渠镇,属典型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势呈南北走向,南边是一条细长的“刀柄”,北面则是开阔的“刀面”。
特殊的地形,给村子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吃水、交通、种地都是困难重重,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洋芋、玉米、红苕是村民家中的主粮。“刀柄”上的高毛组,只有一丘1.5亩的水田,每年仅收350公斤大米。
作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搬迁成为唯一的出路。
一口刀村党支部书记朱永学说,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突然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地方,村民难免会有顾虑,甚至反对。
为此,当地各级干部上门讲政策、解疑惑,表示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后,可以享受更好的政策和待遇。并给予三年“过渡期”,如果城里住的不适应可以回村,在村里原有的一切都不变。同时,家中有劳动力、有孩子读书的,承诺安置就业和就近入学。
“我做梦都想逃离那个穷窝窝。”来自高毛组的搬迁户朱琼(右)作为第一批搬迁对象搬到铜仁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土地、工作、读书都得到保证,肯定同意搬迁啊。”2017年初,一口刀村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吹响,来自高毛组的搬迁户朱琼作为第一批搬迁对象搬到铜仁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
在安置点的新家,朱琼激动得合不拢嘴:“100个平方米的电梯房,沙发、电视、冰箱、床、抽油烟机等家用物品都是现成的,一分钱也没有花,简直像做梦一样。”他说,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过着上顿玉米、下顿洋芋的生活,吃水要走几个小时去背。为了生存,自己和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三个孩子和老人无人照顾,心中一直有愧。
“我做梦都想逃离那个穷窝窝,做梦都想和家人在一起,是搬迁实现了我的梦想,让我们变成了城里人。”朱琼表示,搬到安置点后,碧江区相关部门多次上门对家庭情况
进行登记,对遇到的疑惑和困难
及时进行解释引导。如今,按照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的原则,自己有了一份工作,孩子就近入学,享受到市里的教育资源,“穷根断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来了”。
一口刀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涵介绍,一口刀村共有374户1284人,目前已累计实施四批易地扶贫搬迁共194户769人,第五批已办理搬迁手续41户144人,拟于7月底搬迁。
而不愿搬迁或无法搬迁的村民,则依托产业脱贫。根据特殊地形,制定了“山顶、山腰、山脚”的产业规划布局,数千亩的丹参、玄参、蜜柚、珍珠花生等产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
一条以易地搬迁为主,产业发展为辅的脱贫之路正在一口刀村形成。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