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融”字上做文章

2017-08-01徐海星邱胜杨刚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7年29期
关键词:振华军民航天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邱胜 杨刚 尹邦明

在“融”字上做文章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徐海星 邱胜 杨刚 尹邦明

从三线建设脱胎而来,贵州国防科技工业逐渐形成以航空、航发、航天、电子信息四大板块为主体的科研生产体系,通过发展军工主业,壮大“军转民”,培育“民参军”,“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贵飞公司:“鹰”击长空新高度

在贵飞公司试飞站,一排“沙漠迷彩”涂装的“山鹰”外贸战斗教练机正在进行试飞前准备。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一款全天候、轻型、双座舱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山鹰”正凭借其“高实用性、高性价比、高拓展性”等优势占据国内外巨大市场空间,成为贵州军民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留痕,贵飞凭借锐意进取的“三线精神”,大力发展“军转民”、积极培育“民参军”,以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主动作为,形成了有人机、无人机多型号科研批产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发展新路。

贵飞“鹞鹰”系列无人机是贵飞公司民用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的品牌,“鹞鹰”无人机在2011年12月首次完成川藏交界处金沙江某流域测绘试验飞行,开创了我国较大航空器在号称“死亡之谷”的金沙江峡谷飞行任务。

此后3年,“鹞鹰”相继多次圆满完成了贵州土地变更航测、高原地区某新型雷达挂飞航拍等任务,得到了行业内有关技术专家的认可。

“虽然‘鹞鹰’无人机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采购方购买后不会使用和管理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为此,贵飞转变发展观念,逐渐完成由卖无人机向卖服务转变,实现了军民融合向纵深推进。”贵飞公司事业部副部长靳卫平说。

截至目前,贵飞通过出售产品服务,让“鹞鹰”无人机广泛应用在地图测绘、灾害应急救援、地理国情监测、土地资源勘测、管线测量、边防监视、海事监测、科学考察等民用领域。

“鹞鹰”无人机凭借高精度、高时效性、多载荷、同平台遥感成像,成为国内最大的民用遥感无人机,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除了“鹞鹰”无人机,“山鹰”教练机是贵飞公司民用机产业化发展的另一品牌。作为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的飞机,“山鹰”没有追求高颜值,而是在积极满足性能使用、好用耐用等方面下足功夫。

目前,“山鹰”已经成功出口至世界各地,打开了国际市场,这是贵飞公司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不仅如此,贵飞还与贵飞老三线航空基地进行多方合作开发,打造具有三线特色的航空博物馆、艺术家群落、影视城、文化创意产业园……

“军民融合对贵飞公司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融资难、创新动力不足决定贵飞要走军民融合之路,来推动国防装备再上新台阶。”贵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飞说。

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推进,贵飞找准特色领域精准发力,以打造“国内一流教练机基地和世界一流无人机基地”为战略目标,在科研、新材料、物流等领域进行创新突破,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研发领域,贵飞与中科院光电院、中科电集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可靠性评估技术”,与清华大学开展“橡皮囊液压成形机”和“特种涂料机器人自动化喷涂”两个项目合作,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发数控蒙皮拉伸机。

在新材料领域,贵飞致力于创新研发,与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开展民用无人机铝合金超薄蒙皮搅拌摩擦焊接、壁板成形、柔性装配、智能生产线、增材制造、复合材料丝束铺放设备等开展技术合作。

在物流领域,贵飞通过和物流公司合作,物流公司为其提供集采购、仓储、下料、配送等供应链环节的集成服务,大大降低了贵飞库存积压。

“贵飞要积极做好有人机和无人机的未来,就要做大‘朋友圈’,借助民间资本和人才来助推贵飞制造改进改型,这是当下贵飞最迫切的愿望。”王文飞说。

“贵飞工业联合体”是贵飞公司抱团发展的探索成果。工业联合体以贵飞公司为主体,在不断做大贵飞“朋友圈”的同时,还开放贵飞公司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等前端产业链,通过合纵连横,在联合体中形成紧密型、开放型、发展型的利益共同体。

中航工业贵飞公司自主研制的超音速“山鹰”歼击教练机。(中航工业贵飞公司供图)

“以前,每逢歼击机大修时,都会面临维修能力捉襟见肘的窘境,工业联合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种困局,社会资源能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放出去,比如维修、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大配件装配等,有的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做得非常好。”王文飞说,“组装和试飞等核心技术不能放,但是可以搞合作,这就形成了新的利益共享商业新模式。”

联合体的合作模式不但缓解了贵飞的生产压力,弥补了短板,而且在人员上进行分流。目前,贵飞已和30多家民营企业成功签约。

航天十院:全面融合多领域

云雾湖畔,茶园郁郁葱葱,一根根滴管密布茶园每个角落,茶树恣意地吸收着营养。

这片占地50亩的茶园,是2016年改建而成的贵定县云雾镇水肥一体化茶园,也是贵州省智能灌溉管理、土壤墒情监控、气象监测示范基地。“这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及配套系统产自我们公司。”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思京自豪地说。

智慧农业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是航天十院进军智慧农业领域,承担智慧农业核心装备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系统集成等多项业务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作为航天十院军民融合转型升级的窗口,目前,智慧农业公司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已在中国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20万亩。

“我们不仅将军工企业的先进技术、产能和理念转向民用,更依托我们的优势,拓展一个全新的农业领域。”航天十院产业发展部部长助理陶登华说。

作为航天重要科研生产基地,航天十院依靠军工技术,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从此,农业领域多了一个贴着航天标签的开拓者。

2016年10月,在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参与制造神舟十一号对接机构的技术人员,集中收看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对接的新闻。看到公司参与生产的飞船对接机构运转良好,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员工们感到非常自豪。

航天十院下属的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国航天唯一的齿轮及其传动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多年来,该公司不仅为国家载人航天装备提供重要技术部件,在民品市场上也得到了国内外厂家的高度认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正时齿轮系列产品一直是菲亚特公司、五十铃公司、东风股份公司的配套厂家,具有多项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公司董事长母庚礼告诉记者,外国厂商到公司考察产品,只要看到这套设备,都会十分认可。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军转民”产品总收入达到23亿多元。

航天十院某型号产品发射场景。(王斌 / 摄)

贵州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发展不过是航天十院探索军民融合的一个缩影。

航天十院的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061”基地,曾经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航天十院由于历史负担沉重、经营体制僵化等多方面原因,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且资不抵债 ,最高年亏损额超亿元。

面对困境,航天十院大胆探索,积极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先后完成了17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和改制重组工作,彻底扭转了整体亏损的困难局面,并以军民融合为主抓手,走上“二次创业”的道路。

“二次创业”初期,航天十院凭借自身技术,先后生产过电子管收音机、电唱机等产品,一度受到市场青睐。

但是,单一产品的热销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航天十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壮大有市场前景的支柱民品,民用产业目前占比超过60%。

如今,航天十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军民结合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大批以大数据安全产业,核级铸锻件、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装置、化学电源产品生产等为代表的民用产业,正在成为航天十院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航天十院民用产业实现收入50.21亿元。同时许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及美誉度,部分产品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扎根黔北高原半个世纪,贵州航天十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工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航天十院院长张兆勇说,“如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院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融入到军民融合的浪潮中去。”

黎阳公司:国际航发新“动”力

今年5月,国产C 919大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首飞,实现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

C 919首飞发动机选用了C F M国际公司研发的L E A P 1 C发动机,发动机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商,是来自贵州的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

7月19日,记者走进黎阳国际生产车间,看到新一代民用L E A P(利普)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线快速而有序地运转。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郑剑辉告诉记者:“民用L E A P(利普)系列航空发动机与现有最新的C F M 56发动机相比,油耗降低了16%,是空客A 320 n e o、波音737 M A X以及国产C 919大飞机的首选动力系统,该系列发动机预计2018年实现全球广泛列装。”

事实上,成立于2014年11月的黎阳国际制造,是中国航发黎阳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转包国际商用飞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业务。

依托“三线建设”留下的良好军工基础,借助大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产业转移的契机,黎阳国际研发和采用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助推国内航空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在国际航空转包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全球各大巨头企业的优质主力供应商。

如今,黎阳国际是法国S N E C M A(斯奈克玛)亚太最大供应商、美国G E(通用电气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和U T A S(美国联合技术航空航天系统)大中华区最大供应商,同时新发展成为中国商发、比利时宇航、英国R R(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供应商。全球载客量最多的客机A 380,其发动机上7个高压压气机外机匣件的工艺也是“黎阳制造”。

郑剑辉告诉记者,在市场端,黎阳国际确立了三个拓展方向:从军品向军民融合产品拓展、外国市场拓展和主营产品市场拓展。

2016年,黎阳国际实现出口交付额7200万美元。今年规划实现出口交付额8500万美元至9000万美元,国内贸易额达到5000万元,实现产值合计7亿元。

结合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黎阳国际还开展民航飞机发动机产品制造大数据应用试点,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产品制造过程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时监控,借力贵州大数据平台,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分析,逐步优化公司生产经营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顺势而为,优势互补,“军转民”缔造的金字招牌为中国航发黎阳的军民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参军’方面,我们将黎阳现有几款优质民用产品引入军工领域,提升部队装备水平。重点推进(风、光、储、柴)混合供电项目、1.5 M W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及新一代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等项目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可形成收入20亿元。”中国航发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董事长牟欣说,与此同时,利用省内军民融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资源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中国航发黎阳公司还将推动全产业链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和带动产品发展。

黎阳国际生产的发动机零部件被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供图)

2016年8月,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中国航发黎阳公司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单位。

同年9月,中国航发黎阳与贵州大学签署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共建协议,依托双方科研、设备、人才及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科研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合作,共同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

牟欣表示,中国航发黎阳公司将按照“技术同根、产品同源、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原则,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合作新领域,强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到2020年左右,打造以黎阳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成为贵州省军民融合企业的排头兵。

振华集团:电子信息强精深

走进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种电子元器件正在进行生产调试。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共有20余条贯彻国家军用器件标准的生产线,年生产各类电子元器件近200亿支,很多产品都是国际国内领先,这些都是自主研发的。”

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机电组件、通用元件、特种元件5大类22种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造,使振华集团年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这些电子元器件产品不仅提供给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还在民用市场上有广泛销售。

“基础元器件利润不高,我们能将电子元器件做大做强,与我们这些年走的军民融合道路密切相关。”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林告诉记者。

事实上,振华集团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近30年。振华集团的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贵州建立的军工电子工业基地——083基地。

近20年的“三线建设”中,083基地参与了集成电路、“331工程”等大会战,多项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生产出我国第一只耦合腔行波管,第一块12位模数转换器……

1984年,作为国家首批大型企业集团试点,083基地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由国家在贵州建设的21家三线军工企业和4家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成“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规模最大时,振华公司的职工总数近3万人。

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战略改变,军品生产任务锐减,振华公司的生产运营一度陷入困境,人才大量外流。

为解决生计问题,振华公司下属企业开始尝试民品开发,迈出了军转民的第一步,大理石切割设备、录音机芯、连接器等一大批民用产品应运而生。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改革部部长朱枝勇告诉记者:“依靠军工技术的积淀,企业所生产的部分民品在行业内都属于领先水平,销量也不错。但可惜的是,很多产品未能进行技术更新,最终被市场淘汰。”

“瑶山、麻山、083”,振华公司因效益低下,一度被戏称为贵州最困难的三个地区之一。1995年末,振华下属的21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9%,累计亏损3亿多元。

转机出现在1997年,由振华公司独家发起,将几家经营性资产优化重组后,创建了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

振华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军工企业,通过上市公司融资,振华集团获得了新生。阻容感、半导体分立器件、厚膜集成电路等一批优质产品迅速发展,振华集团也迅速成长为国内电子元器件的领军企业。

“电子元器件本身就是军民两用商品,既可军用,又可民用。振华集团通过不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逐渐在市场中掌握了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市场。”杨林说。

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振华集团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

振华集团在做大做强基础元器件的同时,还积极寻找市场机遇,拓展产业布局。2014年,振华集团开始进军信息安全领域,先后完成了核心交换芯片、A R M架构、C P U芯片、可编程逻辑器件等信息安全核心基础芯片布局。

如今,振华集团自主研发的C P U芯片核心交换芯片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这些先进技术被成功引入国防军事领域,振华集团也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的信息安全核心芯片产业集团。

此外,经过多年培育,振华集团所属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企业自主研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性能超越日本知名企业,成为A T 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 A T L(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电池厂商和国际知名电动汽车厂的主要供应商。

通过近30年军民融合实践,振华集团建立了适宜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组建了多个研究所及科研攻关团队,军用技术、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体系也逐渐形成。

近三年来,振华集团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利润年均增长14%,超过行业平均增速。今年,振华集团的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00亿元。

振华集团电子材料理化实验室。(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振华军民航天
PDCPD材料在商用车上的应用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我的航天梦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乡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