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探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2017-08-01吴文仙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贵州探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贵州脱贫攻坚的重大战机。攻坚中之坚、啃硬中之硬,贵州作出了“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宝贵探索。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保障等硬仗,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对20个极贫乡镇开展定点扶贫,攻坚中之坚、啃硬中之硬,作出了“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宝贵探索。
2011年以来,贵州用五年时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00元,小康指数达85.5%,全面小康指数大幅提升,减贫、脱贫成效显著。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贵州脱贫攻坚的重大战机”,站在新的起点,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指出,贵州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集中火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小康行动”深得民心,夯实了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生产生活条件
贵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是农村,而农村的短板又是基础设施。
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产业发展滞后,是全省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难攻的决战点。
2015年前,全乡仅有一条崎岖的通乡路,没有自来水、供电不稳定、通讯条件差、到处茅草房、寨子脏乱差、产业不成型、教育医疗差、群众生活苦,有近8900名贫困人口,占全乡总人口数的43.21%以上。
2015年8月,省委、省政府对石门乡的脱贫攻坚提出“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的决战时间表、路线图。
截至今年6月,石门乡新建和改造各类道路231公里,实现村村通油(砼)路;实现组组通公路、寨寨通循回路;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3000户;建成村卫生室10个,乡卫生院1个,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目标;学校提升工程全面竣工,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以五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业“接二连三”……
“现在的石门乡路通了、水通了、荒山变绿了、环境变美了、房子变好了、村庄变靓了、产业变强了、群众变富了。”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乡长谢定光高兴地说。
位于月亮山腹地的黔东南州从江县加勉乡,也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目前还有贫困户1296户4550人,贫困发生率为52.46%。
通过交通建设和产业带动开展扶贫,给加勉乡干部群众带来新的憧憬。
针对20个极贫乡镇交通设施薄弱问题,贵州省交通厅按照“一乡镇一对策、一乡镇一规划”的原则,帮助20个极贫乡镇分别编制《交通扶贫发展规划》。
农村小康路建设只是贵州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小康行动之一。
为解决“路边黑、水边黑、电边黑、讯边黑”等问题,从2013年起,贵州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6月7日至8日,孙志刚(中)在他定点帮扶的极贫乡镇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调研。图为孙志刚在三宝彝族乡干塘村召开村民座谈会。(李枫/ 摄)
以具体的重大工程为载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坚,一个一个打歼灭战。贵州启动了农村公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和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绿色贵州建设、污水防治三年行动计划。
截至2017年6月,贵州基础设施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完成投资1855.11亿元,这项深受基层欢迎、深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夯实了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扶贫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了“产业兴、百姓富”这个根本
7月,地处乌蒙山区的娘娘山绿意盎然。娘娘山下的六盘水市普古乡舍烹村,这个曾是“贫困”代名词的村寨,如今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的土地能入股,在村里还能当股东、当工人!”舍烹村村民刘美芬说,她和丈夫之前在浙江等地打工,老家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家里的10多亩山地全部流转,夫妻俩在园区上班,每年收入六七万元。
如今,在舍烹村,像刘美芬一样,90%的村民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而在5年前,舍烹村如同其他偏远贫困村一样——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门路,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这一切都源于‘三变’改革。”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说,所谓“三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三变”改革变出了农民收益增加,变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变出了农村生产力解放。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贵州把产业发展作为又一关键法宝,广泛激活农村资源,变“输血”为“造血”。以股权为纽带,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多点发力多轮驱动,让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羊博园”是册亨县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倾力打造的国家级种羊基地、册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特色产业园。
以“三变、四化、五共”为抓手,“羊博园”建立科学运转、充满活力的“农企合作”运营机制,将“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如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养羊,提供中长期就业岗位350个,临时就业900余个。
发展求进,生态要守。贵州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省农委主任袁家榆说,为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贵州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加快推进农产品“泉涌”发展,通过做足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截至今年5月,全省谋划扶贫产业项目8382个,落地实施4328个,完成投资400.6亿元,覆盖贫困户57.6万户。
破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换穷业”和生态环境修复双赢
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大部分贫困山区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然而,在一些条件特别恶劣的地方,依然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地处麻山腹地的长顺县代化镇斗蓬冲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代化镇境内多为岩溶低山区,坡地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水资源也极为缺乏,70%为深山区、石山区,耕作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47岁的斗蓬冲村摆孔组村民陈玉清的儿女在县城读书,家里喂了两头牛和1头猪,每年收成的1000多斤玉米仅够人吃和喂牲口。
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回家,有的直接搬离了大山。陈玉清说,这里交通太闭塞,到镇上赶集要走两个小时山路,“住在深山里很艰苦,早点搬出去,生活才会好”。
如今,在代化镇,一片新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搬迁出来的村民生活逐渐步入正常,还实现了就近就业。
和陈玉清身处同样生活环境的,在贵州省还有上百万人,这部分群众的脱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针对条件十分恶劣的山区,围绕“建房难、就业难、拆除旧房复垦难”三大难题探索破解途径,贵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地处武陵山区的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是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瑞石村鸟儿组的杨佐武在几年前干农活时摔断了双腿,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当地帮扶干部帮他申请了低保、医疗救助,一家人慢慢熬过了难关。今年6月,他们一家搬进了镇上的安置房。“想摆脱贫困,必须搬出来,另找出路。”杨佐武说,“政府帮我们创造了好条件,我要用双手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为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坚持把脱贫摆在首位,把精准贯穿始终,一手抓“怎么搬”,一手抓“搬出来后怎么办”。针对“怎么搬”的问题,紧扣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五个关键环节”,以岗定搬、以产促搬。针对“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贵州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五个三”经验,即盘活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土地”;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和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
其实,早在2012年5月,贵州就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等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从2012年开始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到2016年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5年来,全省已累计有107万名贫困群众搬离大山。”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十三五”期间贵州省规划完成1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省级领导对20个极贫乡镇开展定点扶贫、示范带动,深度贫困地区成为贵州广大党员干部建功立业的主阵地
六盘水市大湾镇海嘎村,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一个村。
与高寒环境同样出名的还有贫困。海嘎360多户人家,7年前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600元。
2010年春节过后,驻村干部杨波来到海嘠。从此,海嘠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全面提速,人均年收入增长到如今的8000多元。
结合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划分标准,目前,贵州还有望谟等14个深度贫困县,威宁石门乡等20个极贫乡镇以及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2760个贫困村。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近年来,贵州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政绩,仅2016年就有在全省精准选派的4.3万名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部摘帽,所辖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示范带动其他乡镇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2016年9月,贵州打响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20位省级领导带队对20个脱贫难度大的极贫乡镇开展定点扶贫,示范带动其他地区脱贫攻坚。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的定点扶贫乡。为让三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县、乡、村三级联动,会同省、州、县驻三宝彝族乡脱贫攻坚前线工作队,以发展产业、增加务工就业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向极贫宣战。
和三宝彝族乡一样,全省各地贫乡镇各指挥部紧扣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各项工作。截至今年5月底,20个极贫乡镇共启动各类项目1810个,投资使用资金47.9亿元。
7月7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检验党性、建功立业的主阵地,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坚决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