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药院校义利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7-07-31王雪艳

时代经贸 2017年13期
关键词:义利观中医药院校

王雪艳

[摘要]中医药院校开展义利观教育既具有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现实意义又有着眼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考虑。文章在充分认识到此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开展义利观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贯穿于教学、树立榜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以期为医学院校义利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义利观;路径

用科学的义利观对当代青年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课题。国内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义利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践,已取得不少成果。医学院校的义利观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将来的医风医德建设和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源头教育”的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具体的教育途径,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让医学生将优秀的义利价值内化为人格、修养,外化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自觉行为。

一、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课程。任何内容的教育都不可能仅靠某一门甚至某一类课程实现预期的目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需要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完善。要通过教学的途径进行义利教育必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并实现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融入课程

1.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包括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精神、文化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力军,医学专业技术和医德修养都是学校进行专业培养的目标,缺一不可。教师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拓展德育空间,将医疗腐败、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作为教育内容和素材,引领学生价值目标的走向。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什么样的冲突和选择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锻炼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这既体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又从长远上呼应了医疗卫生行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需求。

2.医学人文类课程。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是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人文课程中的“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义利观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内涵与实质上是高度契合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将义利教育有机融合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效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文学、历史、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教会人如何处理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启迪学生在人格、人眭、人的价值、尊严、人生的意义方面的思考:是实施义利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3.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择业取向,坚定医学信念,树立起为大众健康服务的职业自豪感。同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性质、工作要求、职业知识、道德素质、福利待遇等都有一个先期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避免将来因就业期待与现实情况的落差而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做出玩忽职守、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教学原则

1.寻找结合点,注重自然性、有效性。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渗透义利观教育首先要立足教材实际,紧扣教材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生搬硬套、强行介入。要找到所讲授内容与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相联系之处或结合点,自然地切入并交融于本门课知识的传授中。既体现本门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又使义利教育的渗透有序、有效进行。其次,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不对教育的内容过分解读,过分强调,每一句话都非常明显的标记上“义利观”字眼,将整堂课上成义利观专题教育。适时切入,引导到位,点到即止,给学生思考和领悟的空间。

2.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可操作性。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丰富、生动、有新意,教学形式不能单一,照本宣科。要营造自由、开放、“热闹”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写作、情景演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和医疗行业的现象和热点问题,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进行强迫式教育,以老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灌输,迫使学生硬性接受,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难有教育、说服、引导的效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然后才是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完善认识,提高对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形成内心的稳定认识,将受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思想教育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枯燥乏味,流于说教。教师要注重将教育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着眼于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在有生活情景和联系的实例中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荣辱,产生与科学的义利观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切实感知义利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二、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

榜样身上凝聚着道德力量,具有传承、传递优秀的价值观的功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学校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举措。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是最为直接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当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言语行事引导和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自觉地提高师德修养,以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作风、原则在义利教育中做表率。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还是长期奋战在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勤奋工作,为解除病患痛苦无私忘我;坚定医学信仰,为服务大众健康敬业奉献;追求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的职业精神都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感召。学校和当地的名老中医也是医学生践行科学的义利观的精神榜样,他们治学严谨,廉洁行医的典型事例,一生奉行仁心仁德的人格魅力都契合了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义利教育的要求。学校重视榜样的作用,教学中注重引用身边人物的先进事例,长期坚持必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涵育优秀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引导、影响、培养学生行为与品格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院校要以体现医药文化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推动、促進义利观教育的深入开展。首先要将正确的义利观念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义利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其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熏陶。学校楼群、走廊、教室墙壁的装饰既要体现中医药特色又能彰显人文教育特色。比如,悬挂附有事迹简介的名老中医画像:张贴体现医德修养的名句:制作与义利内容相关的黑板报;宣传栏开辟义利教育专栏,宣传古今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楷模与其故事。通过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将“以义取利”、“见义忘利”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格和修养。再次,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医学生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方式多样化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做到在活动中渗透教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观看反腐倡廉影片,举办义利教育专题讲座,开展义利主题的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在各种富有时代特色,结合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认同。另外,还要创建宣传平台,利用校园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广播站播送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理喻人,以情动人,涵养学生的心灵。

四、开展社会实践,激发道德意识

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开展义利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公平、正义、温暖或是阴暗、贪婪、邪恶都会在学生内心交织、争斗,最终形成自我的认识和选择,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升华,慢慢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懂得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学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并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提供渠道和保障。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和义利观教育的需求,学校可以在“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卫生宣讲、健康体检、义诊、无偿献血……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奉献的快乐和助人的美好;在临床实习、阶段性实习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医疗工作的辛苦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与崇高,进而增强学医、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唯有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实践中亲身经历,亲自取舍,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价值、意义,道德的力量,也才能将学校、老师、课本的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义利观中医药院校
东汉中晚期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